下篇活用厚黑學 第十七章厚黑學行世智慧——胸襟寬闊,舞台人生(2 / 3)

善待他人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倘若要一個人真正地做到這點很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從中去發現,去探索。當你學會善待他人之後,你的生活從此就不會再有煩惱,不會再有憂愁了。善待他人,你學會了嗎?他人就好比自己的影子,就是另一個我們自己,所以說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人”作為一個象形字也有獨特的意義,即一撇一捺,一半是自己,一半是他人。芸芸眾生的世界,其實就是兩個人的世界。黎巴嫩作家米哈依勒·努埃曼在《你是人》中說:“如果沒有你,便沒有我之為我;如果沒有我,便沒有你之為你;如果沒有我們,便沒有他之為他,更沒有廣闊世界中的任何一個人。”世界就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便是唇齒相依的關係。那種“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認為“遺世獨立就能生活得更好”是一種很荒謬的想法。而那些經常感歎自己得到的少,又恨不能將天下的金銀財寶都據為己有而後快的人,是一個目無他人的人,也是個缺乏愛心的人。

善待他人吧!隻有你真誠地去幫助別人,你才會得到別人的關懷與溫暖,你才會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原來這個世界到處充滿著愛與和平。這難道不是人生的一種美麗際遇嗎?當“愛”的露珠灑向他人時,平凡的人生也就會因此而顯得充實且有意義起來,我們的內心更是充滿了溫馨,我們的人生也會因此而美麗起來。隻要我們芸芸眾生彼此善待,則無論命運之舟遇到多大的風險,我們都必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有理也要讓三分

在情感的表現中,寬容最難能可貴。中國人總結出一條處理相互關係的經驗,叫做“有理也要讓三分”。如果有理的一方能寬容、謙讓,不僅可以贏得群眾,而且可以感化對方;相反,如果有理的一方咄咄逼人,得理不讓人,往往會迫使對方強詞奪理,把小事變大,甚至造成嚴重後果。

得理也需讓人三分

有句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由此可見,人們都是講理的,也深知沒有理就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同,就會感覺理虧;可是得理了,“理”在你手中了,你又會怎樣做呢?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講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隻有以理服人才能讓人接受。所以,得理也讓人三分是以大家都講理為前提的,有理也應該學會讓人,在不是原則的問題上,批評應該委婉,應該能讓人接受,達到一種雙贏的效果。其實,吃虧也並非一件壞事,它是一個人內在素質的展現,也是一種處世哲學。

明朝時,蘇州城裏有位尤老翁,他開了一間當鋪。一年年關前夕,尤老翁在裏間盤賬,忽然聽見外麵櫃台處有爭吵聲,就趕忙走了出來。原來是一個附近的窮鄰居趙老頭正在與夥計爭吵。尤老翁向來以和為貴,於是他先將夥計訓斥一通,然後再好言向趙老頭賠不是。

但是趙老頭依然一臉怒氣不見一絲和緩之色,隻是靠在一邊櫃台上,一句話也沒有說。而挨了罵的夥計悄聲對老板訴苦:“老爺,這個趙老頭蠻不講理。他前些日子當了衣服,現在,他說過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不還當衣服的錢。當我剛一解釋,他就開始破口大罵。這事不能怪我呀。”尤老翁聽了之後就點了點頭,之後就打發這個夥計去照料別的生意,而他自己過去請趙老頭到桌邊坐了下來,尤老翁語氣很懇切地對他說:“老人家,我知道你的來意,過年了,總想有身兒體麵點的衣服穿。而這是小事一樁,大家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熟人,什麼事都好商量,何必與夥計一般見識呢?你老就消消氣吧。”

尤老翁不等趙老頭開口辯解,馬上就讓另一個夥計查一下賬,他從趙老頭典當的衣物中找四五件冬衣來。隨後,尤老翁就指著這幾件衣服說:“這件棉袍是你冬天裏不可缺少的衣服,這件罩袍你拜年時用得著,這三件棉衣孩子們也是要穿的。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餘的衣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這裏。”而趙老頭不但不領情,反而拿起衣服招呼都不打,就走人了。然而,尤老翁卻並沒有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將趙老頭送出大門。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當天夜裏趙老頭就死在了另一位開店的街坊家中。而趙老頭的親屬乘機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趙老頭,就這樣與他打了好幾年官司。最後,那位街坊也為此無奈至極,隻好用銀兩擺平了此事。不過事情很快有了眉目,原來趙老頭的死是因為負債累累,家產典當一空後走投無路,就預先服了毒,來到尤老翁的當鋪吵鬧尋事,本想以死來敲詐尤老翁,可是沒有想到尤老翁一忍再忍,明顯吃虧也不與他計較。趙老頭感覺自己這樣死對尤老翁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在毒性發作之前就選擇了另外一家。

事發後,有人對尤老翁能把趙老頭打發走產生了疑惑。尤老翁說:“我並沒有想到趙老頭會走到這條絕路上去。我隻是根據常理推測,若是有人無理取鬧,那他必然有所憑仗;天大的事,隻要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如果我們在小事情上不懂得讓人三分,就很有可能造成大的災禍。”

人要禮讓,切忌登峰造極

真正聰明的人,無論是對於自己的優點還是缺點,都不能發揮到“極致”,人們常說盛極則衰,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適當地掩飾自己才是真正的智者所為。得理也要讓三分有利於消除隔閡,以圖長遠。得理讓人,並非是軟弱的表現,而是有涵養、有氣度的表現。同時,也是衡量一個人道德素質高低的天平。漢朝有個叫劉寬的人,身為太守卻為人寬厚仁慈。一次他的夫人想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寬厚,便讓一個婢女捧出熱的湯水往他的官服上潑。但是劉寬非但不發脾氣,反而問婢女有沒有燙傷。劉寬得理讓人,實在是令人欽佩。

《莊子》中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人生苦短,又何必為區區小事而耿耿於懷呢?即使別人有愧於你,隻要你寬容一些,有理也讓三分,反而會感動別人,從而改變他。三國時期,官渡之戰剛剛結束,曹軍正在清點戰果,一位官員抱著一大捆信向曹操彙報。袁紹倉皇逃走,留下了一批書信。這些信件都是京城和曹營中的一些官員暗地裏寫給袁紹的。曹操隻是隨手翻了一下,這些信大都是吹捧袁紹的,很多人都說要離開曹營投奔袁紹。

曹操的一些親信知道後都很生氣,說:“那些官員真是吃裏爬外,應該把他們抓起來好好處置。”但是曹操卻隻是微微一笑說:“把這些信件都燒掉吧。”

眾人大驚,都問:“丞相不查了?”

曹操說:“是的,不用查了。”曹操的這種做法看似糊塗實則精明。曹操這樣做,便讓曹營裏曾經給袁紹寫過信的人心裏放下了一塊石頭,他們覺得曹操度量如此之大,是值得追隨的人,於是會更加竭心盡力地為曹操效力。相反,若是追查下去,隻會讓事情變得不可收拾,同時讓軍心大亂,並無裨益。

當然,上麵所說的寬容絕對不是讓人渾渾噩噩,糊裏糊塗,而是大事不糊塗,小事糊塗些。“責己也重以周,待人也輕以約”,有理也要讓三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人際關係一定會搞得很好。

要善於原諒別人的過錯,即使自己有理,也要學會讓人三分,絕不能仗著自己有理就不饒人。都說忍字頭上一把刀,對人容忍往往是說的容易但是做起來卻很難。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對人容忍必須要在一定的場合下,要暫時學會放棄自己的自尊,承受委屈。要知道,容忍和遷就並不是弱者的行為,這是一種很深的人格修養。若是做好了,便能收獲豐厚。

對發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我們采取的是往下撤火的方法,絕不做“你蹦一尺,我跳一丈”的蠢事。在生活中,人與人相處時免不了有某些不和諧,為某件事爭吵,如果人們都是你急我不急,我急你不急,尤其是一方真的動了肝火,另一方即使有理也要讓三分,待氣消了,不那麼激動了,再好好地把問題解決掉,這樣才能化幹戈為玉帛,為自己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環境。

心胸開闊,為人大度

心胸開闊對領導來說更重要,是一位領導修養的大問題。心田似海納百川亦可容人,寬容就好比那冬去春來的春雨,蘇醒了生命枯萎的大地。生命無聲地享受著春雨的滋潤,雨霧雨絲潤濕了山,潤濕了樹,潤濕了被人踐踏的小草,而寬容潤濕了人們的心田。事實證明,寬容可促使對方自責。

心胸開闊,人常近之

心胸開闊地對待他人,他人也定會感到愧疚,同時你也有了好的人緣。有時原諒自己是一種過錯,但原諒別人卻是一種美德。

心胸開闊猶如大海。所謂百川歸海,就因為它能容納千千萬萬來自四麵八方的河流“朋友”。在它的包容下,彙成一個浩瀚的整體,萬頃碧波,千層巨浪,其景象何等地壯觀,何等地氣派。寬容猶如冬天的雪,它無聲地在天空中飄著,一層又一層地掩蓋住了那些人們不想看見、不想聞到的髒物和異味,留給人們的是一種潔白如羽毛一樣的新環境。

心胸開闊是一種謙讓。開闊的心胸,會使人的臉上很平靜,盡管談不上豐富或精彩,但心靈卻是柔軟又深厚。它是一種理智,它能夠使人理智地對待人情世故,不會因此而動搖了當初的信心和可以誇大來談的盼望,若使麵子受損,也不會輕易為情緒所左右。心胸開闊是一種無矯無飾、博大無私的愛,它可以使冥頑的石頭具有鮮活的靈性。

心胸開闊是一種道德,而且還會使自己的心境遠離因為報複而起的負麵情緒。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報複心理是一種莫大的精神負擔,是給自己增加無休止的煩惱”。這句話恰與康德的那句“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是一樣的。沒有仁愛之心,那麼就不會寬容別人。心胸開闊是尊重、體諒、容忍、謙讓的綜合表現,我們要用一顆博大的仁愛之心對待每個人、每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