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曾國藩 第四章現實主義實幹精神——切行動以積極效果為指向(1 / 3)

上篇活學曾國藩 第四章現實主義實幹精神——切行動以積極效果為指向

做事實實在在,注重效率是成功的保證。唯有切實的行動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現夢想的途徑。不靠運氣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去努力,行動使我們更具魅力,使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落人後。

精識務實,親力親為

審時度勢,認清大局,該放棄的利益必須放棄,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旁觀者清,浮誇者偽”。客觀世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不會因為多加幾個修飾詞就改變了性質。所以,真正有所成就的人,所謂嚴謹務實的人,應當能夠舍棄虛名,躬身入局。

曾國藩的一生就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他入科舉為官、從軍、救世無一不包含了務實和親躬。其中,他對躬身實踐最為執著,堅決不在危難之時閑做看客,事事由自身做起,虛心務實。他認為,凡事隻留在口頭都是沒有意義的空頭支票。若想讓事情有本質的改進還需要用心去做。

躬身入局首先要求入局者做得正、行得端,這樣才能對事情有積極的影響。正如《論語》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己的行為對別人,對事態的發展都是有一定影響的。曾國藩深有體會地說:“為官應從州縣起,方得立住腳。”

此外,良好的態度隻是前提,還應有堅忍的性格,危難時候能咬牙堅持。世上沒有不能勝任的事隻有無法堅持的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經曆了無數的苦難之後,曾國藩得出這樣一個認識:無論什麼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然要經得住磨練。他在自己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天下事未有不自艱苦得來而可久可大者。”由此可見,意誌也是很重要的成功要素之一。

他給湘軍名將劉鬆山寫過兩封信,教導他麵對困難的態度:“凡享有大名者,無不從堅忍艱苦而成。”鼓勵對方越是艱苦之時越應支撐。所謂“堅忍”就是遇到逆境不低頭不氣餒,繼續努力,直到成功。

曾國藩的一生講求實用不尚空談,認為說到就要做到。不管有多少艱難也絕不後退和放棄,即使舉步維艱也不停下腳步。因為初入官場時的多言和空談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教訓,所以成熟之後都不忘提醒子弟和後人:做大事者,切戒誇誇其談,言之無物。實際行動是最好的能力證明。這一點對後世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為官治軍的目的無非是要勝利。但必須審時度勢,認清大局,該放棄的利益必須放棄,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精識是務實的前提,親力親為是務實的表現。由此可知,真正的務實精神是一門學問,需要虛心學習、踏實實踐才有可能明白。

與其待時,不如乘勢

我們需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既明且智的頭腦,看清楚了再采取對策,既要看到過去,又要看到現在和將來。

我們常說要做明智之人。“明”就是要把問題看清楚。“智”就是以敏慧的思維作出判定,進而能采取正確的對策。我們需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既明且智的頭腦,看清楚了再采取對策。這裏講的是一種看問題時應持有的正確眼光,既要看到過去,又要看到現在和將來。

要能夠真正把握自己看準的機會,除了行動迅速之外,還要看清應當怎樣辦。實際上,這是一種比較綜合的能力,除了要看到、摸準之外,還要看到種種條件的輔助或製約。這就是深一層的眼光了,到底哪些條件可以利用,哪些條件是限製性條件,心裏麵要有個底。三國時,諸葛亮與周瑜合力在赤壁打曹操,用的一計就是“借東風”。其實,東風是現成的,關鍵在於會不會利用。

左宗棠認為,做事情要如中國一句成語所說的“與其待時,不如乘勢”,許多看起來難辦的大事,居然順利地辦成了,就是因為懂得順勢的緣故。

左宗棠所說的勢,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情成功的各種外部條件的綜合,即由恰逢其時,恰在其他集合而成的某種大趨勢。具體說來,這種“勢”也就是由時、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可以促成“畢其功於一役”的合力。這裏的“時”即時機。

“一定的時機辦一定的事情,同樣的事情此時該辦亦可辦,此時也許不可辦亦不該辦。可辦則一辦即成,不可辦則絕無辦成之望。”這裏靠的就是分析問題,看問題的眼光。一件事不同的人會辦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兩個人,這個人辦得成的事情,另一個人卻不一定能辦成。還有一個是“順勢”的問題。所謂乘勢而行,也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選擇恰當的人去辦理該辦的事情。

曾國藩對此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順勢乘勢才易成事,但前提是要會審時度勢。審時度勢就是說人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環境條件,對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從而作出明智的決策。如何做到審時度勢呢?這就需要有遠見卓識。

遠見需要眼界,而眼界的寬窄需要新朋友新知識的充溢。在內憂外患的晚清局勢下,曾國藩結識有誌之士,廣納天下英才,為救國於水火而興辦洋務。他認為唯有自身有足夠的實力才能擺脫外國的威脅和挾製,達到自立自強。

在籌辦的過程之中,無論是置辦輪船槍炮,設立翻譯館還是派遣留洋學生,每項工作他都周密計劃,大力支持,結果取得積極效果,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見,潮流時局、發展趨勢對於事情的成敗有著巨大的影響。有需求有機會的時候就要懂得借勢,沒有人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毫無意義的、是事倍功半的。就現代而言,國家的法律和政策都代表了一定的“勢”。認清這些,結合自己的客觀情況,在不勉強的前提下借助局麵獲得更好的發展,這樣的人才更容易獲得成功。

腳踏實地,學自有得

自立於世,嚴於律己,始終努力不棄,方能終有所成。

機關算盡的琢磨不如腳踏實地地生活,這是成功者的警言。

曾國藩出身貧窮,一生為官清廉,深知財可幫人也可害人的道理,所以從不利用手中職權為子孫後代斂集財富。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子侄,讓他們不要有依靠父輩、繼承萬貫家業之心,要學會自立。

他為官一生,雖然沒有很多遺產,但絕不是沒有遺產的人。還遠遠未到臨終前,他就在思考如何處理遺產的問題,他希望自己留給後人的都是有益無害的。

這也是曾家的傳統。所謂窮則思儉,儉以善德,儉以養廉,有德有廉可謂君子,於此外又何所求耶?曾國藩認為,給子孫留下萬貫家財,不如教子孫走正道,讓子孫學會一些謀生的技能,自食其力。正所謂“處貴而驕,敗之端也;處富而奢,哀之始也”,這就是告訴我們人如果驕奢淫逸,即使身處富貴,也注定失敗。

正是出於這種認識,曾國藩平時對自己的子侄總是嚴加訓誡,要他們學會謀生的一技之長,並告訴他們:在家業興旺之時,要想到衰敗時的光景;人處在高位之時,要想到處於低位時的光景。富貴顯赫的人家,更不能忘記這個道理。

曾國藩認為富貴不可長久,不可以官為生。常訓誡子侄要以種田作為永遠的家業命脈,隻要這根命脈不斷,曾家的人就不會受窮、受苦。家族的興旺與發達,不能倚仗一時的官爵,如果子孫後代不思進取,懶惰懈怠,再大的家業也會化為烏有。

曾國藩的為人思想與左宗棠不謀而合,左宗棠的教子思想也是以德性為本。左宗棠說:“爾曹能謹慎齊家,不致困餓。若任意花銷,以豪華為體麵;恣情流蕩,以沈(同沉)瀾為歡娛,則吾多積金,爾曹但多積過,所損不已大哉!”意思是說如果你們任意花銷,我積的錢越多,你們犯的錯誤就越多、越大。左宗棠的話雖嚴厲,卻能警醒後人。

曾國藩一生為官,閱曆豐富,且看多了官宦子弟驕奢淫逸,然後四處流浪,最終落個餓死溝壑的下場。基於這種認識,他要求弟弟國潢設法將自己在家鄉的田產出手,或捐作元吉公的祭田,或捐作星岡公的祭田,或轉售他人,所得的錢銀供家中日需之用。在曾國藩看來,官宦之家不蓄積銀兩,子弟就會明白,自己如不努力上進,將來父親不再為官,便有饑寒之患。懂得此中道理,子弟也就會以自強自立勉勵自己,學會謀生的技能。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