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
簡單說,這是一個中國留學生在矽穀讀書、創業、被迫逃亡,之後悄然回到北京,試圖在數據網絡的監視下藏身的故事。故事自然是虛構的,但有關舊金山和矽穀、互聯網創業,還有當下所謂的大數據和智能時代,我是頗有一些體驗和見聞的。
二十年前,美國矽穀互聯網行業大爆發,大量資金湧入舊金山灣區那一小方土地,新公司井噴式增長,灣區的生活水平也突飛猛進。每逢周末,南灣聖何塞機場的停車場都滿得溢出來,打“飛的”去夏威夷或者墨西哥度周末的白領們就把車停在101號高速公路邊上,自發舉辦著近一公裏的露天豪車展覽。
我正是在那“欣欣向榮”的時代到斯坦福大學學習自動控製和機器人專業的。每年雖有近兩萬美元的獎學金入手,卻仍負擔不起昂貴的房租,要幾個同學合租一套公寓。不過,比起在密歇根一邊讀書一邊打工的拮據日子,生活還是大有改善,比這部的主人公幸運很多,因此就有更多的時間,和朋友們爬山、打牌、燒烤,在不少“圈子”之間打轉。但不論哪個專業或者哪種愛好的“圈子”,有關創業的話題總是不斷的。創業,在斯坦福和矽穀幾乎成了一種信仰。可我偏偏是個缺乏“信仰”的人,也就成了那許多“圈子”的邊緣人,被許多未來的精英所不屑。
然而矽穀的IT創業熱潮畢竟又在多年後找上了我——在從事商業調查的那些年,我遇上過好幾個類似的案例:當年有人在矽穀注冊了空殼公司,利用虛假的網站和技術把投資騙到手,然後連人帶錢從地球上“蒸發”。上當的投資人苦苦尋找了若幹年,起先並沒什麼頭緒,但隨著數據時代的降臨,深度隱藏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有些成功隱藏了多年的“骨灰級”潛逃者,竟也漸漸露了馬腳。曾有一位美國私家偵探寫了一本教人如何“消失”的書,主要講述如何避免在生活中暴露自己的身份。然而還不到十年,那本書幾乎已沒有實用性了。現在處處實名製,處處數字化,不向網絡暴露自己,基本是寸步難
行的。
特別是在當下的中國,大概算得上全世界互聯網技術應用最發達的地方。在舊金山的街頭停車,還要拿著硬幣或者信用卡研究咪表上的說明;在北京大街上根本就沒有咪表,隻需事後用手機直接繳費,街邊的攝像頭自動檢索車輛信息,向車主發出繳費通知。不僅僅是停車,還有吃飯、看病、購物、看電影,也許不久就連“呼吸”都要產生數據,被記錄到網絡上了。互聯網早已密不透風,把每個人的每個動作都網羅了。這部最早的創作靈感也正源自於此——我想寫一個在密不透風的“天羅地網”裏試圖“隱形”的人。
我記得祖母曾有一隻無比笨重的紅木箱子,用來收藏她最珍貴的家當。她把那木箱用一把大鐵鎖鎖住,藏在自己床下,每晚睡在上麵。那裏裝著她所有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