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很難想像,曾為武俠少年的燦榮,幾經人生的周折,在鬢發微霜之時,竟也熱衷於勾沉曆史、思辨生命的尋索。

回望學生時代,我經常看著燦榮意氣昂揚地站在講台上,傳述著從杜牧到鄭愁予的古今詩話。有時又酒入豪腸,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書、劍、酒一再伸展、呼吸、揮灑在校園感性的歲月中。

離開校門之後,生活迫使我們不得不分道揚鑣和揮別輕狂的魂靈。一別,幾近三十年。這中間,時斷時續地聽到燦榮汲汲營營於事業版圖的攻掠,而遠離了他所摯愛的文史領地。事業騰達了,可我知道他的內心是困窘的,因為偶而顯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張木然沒有表情的生命容貌,我深知這是燦榮的成長之痛!

我一向以為,商場上不斷地爭鬥會使人庸俗化。那樣的碰撞,對於一個文學青年來說,毋寧是一種生命的刑傷。日前,燦榮寄來《向曆史借IQ》的手稿,讀後才恍然驚覺,原來,這些年俗世的磨難並沒有讓燦榮失去潛藏的光華。在走過人生幹旱的河穀後,他的靈魂起義了。

在本書中,我看到了充滿歲月淬煉過後令人驚心的智慧。這教我想起藏身冰屋的愛斯基摩人和覆雪而眠的北極熊;原來,燦榮藏身鬧熱繁華當中,卻仍一貫保持著銳利的觀察,且不斷擴充著生命的縱深。一旦返航,便迅即在“曆史顯影”中展露成熟冷凝的智慧,在“燈前小語”裏袒示飛揚深刻的思維。

在看似信馬由韁的曆史思考中,手稿呈現著另一股不同的氣象,在充滿著解讀曆史與人生相互鏈鎖的關鍵金言。從中我看到了洞察利害得失的智慧語句;我也看到了,我的老友在曆史的長河中悠然獨釣的身影,看似寂寞,卻有著底氣十足的胸懷。

緯來電視台總經理鄭資益

在飛往加拿大的班機上,反複通讀《向曆史借IQ》整部書稿,得知燦榮正力圖從曆史人物的故事裏,逐步求索、發掘成敗的經驗與人生的真理。

我如是想,要從寧靜的曆史觀照中充分顯現理性的飽滿,是須要走過風雨、拂去塵埃之後才能有以致之的深沉睿智。正如第二世紀阿普雷斯所寫的神話小說《金驢記》,書中的主角因貪欲和無知的謬誤而被變成驢子一般,必須經曆一個痛苦、煎熬的生命旅程,直到他吃下女神伊西斯手中的那株玫瑰之後,才又回複充滿歡愉的人身。

不同的是,燦榮口中的玫瑰不來自於神話,而是來自曆史,來自曆史人物與事件裏華彩的或苦難的沉思與理解。

因此,在《向曆史借IQ》書中,從漢唐烈火炙油般的王朝盛世,一路寫到明清王朝的無奈和衰敗,十足體現了創建升平年代的王者性格,和造成蒼白國勢的殘暴與靡廢的人君。家國社會的富足強健或壓抑封閉的分野,往往係於一個領導者的內在意誌和邏輯思考。有著“危險的道路就像利刀鋒口一樣”的認知,就形成全書的中心主旨——成敗的關鍵在乎學習自製與超越。

從每篇文字三段式的編寫結構中,由“曆史故事”演繹出“曆史顯影”,再由“燈前小語”一脈相承,作為了結。就曆史素材的選取到推理論證,廣泛連結了不同時代的偉人或哲人的精彩智慧,如此輕鬆易讀而又不失重量的編寫方式,可以想見,對於廣大讀者拓展知識與智慧的層麵而言,《向曆史借IQ》是深具警醒和啟發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