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霖企業董事長歐陽明

編者按:歐陽先生為本書作者的莫逆之交,也是武俠少年、文藝青年。後棄文從商,創辦成霖跨國事業集團,是獲利極豐的股票上市公司。

近年讀書,半為詩,半為史。

如果說,詩是“美學事件”的延伸,那麼史就該是“理則學”事件的演繹。詩可以讓人保有感性而柔軟的心境;史則可以讓人保持清明、澄淨的邏輯思考。

動念編寫《向曆史借IQ》,不隻和個人的讀書取向有關。多一半的原因,更來自於e世代強烈求索實用的智慧與策略的對應。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人類內在的生命完全相同。所以前人誤闖失敗的陷阱,仍是今人企圖覺醒的惡夢;而前人獲致成功的旅程,仍是今人內心歡喜遵循的道路。

從許多曆史人物的故事裏,發現一種特定、典型的成功者規律;從每一段曆史故事中,找尋蘊含其中的生命智慧,幫助我們在強健內在意誌、省思自我人格的發展,以避免危機和缺憾的造成,是此書最大的目的。

未經過長夜的哭泣,不可以語人生。同樣的,沒有一定程度的生命曆練,要從曆史故事裏看出潛藏其中的智慧,恐怕也是緣木求魚。我在商界奔競浮沉近三十年,從身旁無數的成敗個案中,竟許發現與曆史事件有著極其巧合和一致的關聯性。兩者時空也許相差數千年,但遭遇和結局仿佛“同步發生”一般,教人在審視的過程中一再聳然而驚。原來我們麵對的敵人不在過去,也不在現在,而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另一部分!換句話說,他來自於肉體與靈魂、性格與意誌的對立。要征服這樣躲在暗處的敵人,最簡單的方法是開鑿曆史的智慧之礦!一如喬埃思所說:“曆史是我企圖覺醒的惡夢”,在省思中求得“再生”的意義。

此書立意雖然嚴肅,筆下卻是輕鬆有趣的。

從漢朝以迄清朝的一百篇曆史故事中,“智慧”與“趣味”同樣占有相同的比重。由是,朝代的選擇和事件本身曆史地位的重要與否,並不具有絕對相關的重量。

也因此,我爬梳史冊時的心情和角度,總是以“曆史告訴了我什麼?”為終極考量,並企圖從中尋求“可滋當世”的養分,以避免生命悲劇和笑劇的一再重現。

以“治史”的角度看,這本書隻能視為個人經驗、思考和“閑工夫”的集成,挨不上著書立說的邊。向曆史借個光,在曆史長夜中找尋一盞盞微明的燈火,以便走馬人生時不致在暗處摔跤而已。

劉燦榮

中國曆史上一個如日中天的朝代,帝王、將相與謀士展現著不凡的氣度、風華和謀略。如今,還有什麼可以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