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春秋》相傳是孔子所撰的春秋時期魯國的編年體通史。“春秋”一詞原為古代史書通用的名稱,古人記事要標明事件發生的年代,春秋即是一年的代稱。古代各國史書雖然通名春秋,但又各有其專名,如晉國史書稱為《乘》、楚國史書稱為《砲杌》,隻有魯國史書專名《春秋》。由於魯《春秋》與孔子的特殊關係及其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後來演變為儒家五經之一,在中國傳統思想與傳統文化中享有至上的權威性。
《春秋》所記史事,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中經桓公、莊公、閔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至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止,共12公,242年。它按年時月日編排史事,記載魯國及其他諸侯國的大事件,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編年體通史。然而,《春秋》本身的文字十分簡練,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書中通常隻有一句話,使人讀後不得要領。《史記·孔子世家》又說孔子為“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筆就是記錄下來,削就是刪除不寫。這筆削之間,都被認為有大道理存在,被稱之為“春秋筆法”,存在“一字褒貶”,有“微言大義”。所以就出現了專門解《春秋》的人,他們解《春秋》的專著就是“經傳”。傳世的經傳,最為出名的是《春秋左氏傳》,又稱《左傳》。
《左傳》的作者,相傳為左丘明。左丘明,有人說是魯君子,也有人說是魯國的史官。《左傳》的成書年代,也一向眾說紛紜。到了宋代,經學家開始懷疑《左傳》是否出於左丘明之手,有人認為是戰國初年魏國史官所作;又有人提出遞相增補的看法,認為其中吳起加入的最多。
《左傳》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27年,有無經之傳11年。它詳細地記載了這一時期各國的重大事件與重要人物的生平行事。它善於把複雜的事寫得有條不紊,剪裁得當,又善於以優美流暢的筆墨敘事寫人,所以杜預《春秋左傳序》說它“其文緩,其旨遠”,讚賞它的委婉與含蓄。由於《左傳》具備了這些特點與長處,所以,在今天來看,它不僅是部經書,又是一部史書,更是一部傑出的文學作品。
古人有將《春秋》、《左傳》合而為一的,講《春秋》就是指《左傳》,然而我們知道,經自是經,傳自是傳,本書為區別起見,凡文前加“〔經〕”者為《春秋》經文,文前加“〔傳〕”者為《左傳》傳文。
春秋左傳//春秋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