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軍事天地
人類既需要軍事來保衛國家安全、人民幸福,也要警惕它演變成吞噬人類文明的機器。學習軍事知識除了讓你增強國防意識、豐富軍事知識外,還能明白軍事存在的最高意義是捍衛和平。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將領知多少孫武(春秋時期)——字長卿,齊國人,曾經擔任吳王闔閭的軍事將領,率領大了攻破了楚國。也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吳起(?~前381)——戰國時期衛國人,開始時擔任魯將,後又繼任魏文侯的將,後來改任楚悼王的令尹擅長用兵。孫臏(戰國)——戰國時期齊國人。孫武的後裔,擔任齊威王的軍師,依次設計大破魏軍於桂陵、馬陵,為我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樂毅(戰國時期)——燕昭下的將,率領大軍攻破齊國,攻下城池達70餘座,後來到了趙國。田單(戰國時期)——齊國人,齊襄王時擔任和國。燕國攻打齊國的時候,田單使用火牛陣擊敗了燕軍,攻克了70多座城地。廉頗(戰國時期)——趙國惠文王、孝成王時的將,屢次戰勝齊魏等國軍隊,在上平抵抗秦軍,固守3年而沒有失守。韓信(?~前196)——西漢初期劉邦手底下的大將,輔助劉邦奪得了天下。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漢武帝時期大將,多次擊潰匈奴軍隊。衛青(?~前106)——西漢武帝時期名將,與霍去病一同屢次大破匈奴軍隊。李廣(?~前119)——西漢景帝、武帝時的大將,善於騎射,堅守北部邊疆,導致匈奴多年不敢入侵,被人稱為“飛將軍”。班超(32~102)——東漢明帝、章帝、和帝時的大將,多次擊敗西北與北部少數民族貴族的大舉進攻。郭子儀(696~781)——唐朝玄宗、肅宗、代宗時期的大將,多次平息叛亂。楊業(?~986)——即楊繼業,北宋太祖、太宗時期大將。宋軍北伐之時,楊業率領宋軍收複雲、應、寰、朔四州,後來被害致死。嶽飛(1103~1142)——字鵬舉。嶽飛是南宋高宗時期抗金名將,後來被秦檜等人害死。速不台(1176~1248)——蒙古成吉思汗、窩闊台汗時期名將,攻城略地,戰功赫赫,其子兀良合台、孫子阿術也分別是蒙古國、元朝大將。徐達(133~1385)——字天德。明朝初期朱元璋時的大將,輔佐朱元璋攻城略地,為大明朝立下赫赫戰功。我國古代著名的戰役知多少泓水之戰——公元前638年,宋國攻打鄭國。楚國發兵救鄭,宋楚兩軍在泓水兩岸對峙。宋襄公不聽從部下的勸告,拒絕在楚軍過河的時候攻擊,失去了良好的戰機,結果被楚軍打得大敗。城濮之戰——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軍隊在城濮對峙。晉軍在敵眾我寡的惡劣情況下,巧設計謀,先攻擊楚軍的薄弱環節,並且引誘敵軍主力深入,再給予夾擊,打敗了越軍。城濮之戰以後,晉文公成了一代霸主。桂陵、馬陵之戰——孫臏籌劃的兩次戰役。公元前353年,齊軍采用了孫臏的計策,圍攻魏國以救助趙國,在桂陵大敗了魏軍。公元前341年,齊軍攻魏救韓,采用了孫臏減灶誘敵的計策,在馬陵全部殲滅魏軍,殺死了魏將龐涓。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秦軍猛攻趙國,引發了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之計,委任趙括領兵。隻會談兵的趙括中了秦國名將白起的誘敵之計,使得趙國40萬大軍無一人生還。成皋之戰——楚漢戰爭時期,劉邦率領很少的兵力在滎陽和成皋一帶與強大的項羽軍隊對峙。公元前203年,劉邦趁對方軍隊渡河的時候出擊,大敗楚軍,重新奪回了成皋。官渡之戰——東漢末年,曹操率領軍隊和強大的袁紹軍在官渡作戰。公元200年,曹軍趁敵軍輕敵而且內部不和的時機,出兵偷襲了袁軍的後方,燒毀了糧草,令袁軍軍心大亂,一舉擊潰了袁軍。赤壁之戰——公元208年,孫權與劉備聯軍在赤壁和曹操的大軍作戰,使用了火攻之計,以少勝多,大敗曹軍,從此形成了曹、孫、劉三分天下的局麵。彝陵之戰——公元222年,孫吳大將陸遜率領大軍在彝陵和蜀軍作戰,使用火攻之計,以弱勝強,燒毀了蜀軍的營寨,蜀軍損失巨大。淝水之戰——公元383年,前秦軍隊25萬人猛攻東晉,在淝水附近與晉軍8萬人相遇。謝玄率晉軍渡過淝水,趁前秦的軍隊立足未穩之時,大敗了敵軍。襄樊之戰——公元1267年,蒙古大軍猛攻南宋的重鎮襄樊。宋軍奮力苦守,與蒙古軍隊激戰了五年,最終城破而敗。震驚美國的核導彈爆炸事故1980年9月19日,距離美國西部阿肯色州的一個小鎮6公裏遠的小山上,一道強烈的火光把夜空映照得像白晝一樣。緊接著,一聲巨大的聲響平地而起,桌麵大的鋼筋混凝土塊四處飛揚。次日,反應敏捷的美國報紙和電視台報道了一條聳人聽聞的消息:貯存在阿肯色州達馬斯克斯的地下導彈庫裏的一枚“大力神Ⅱ”式導彈發生了劇烈的爆炸,使得1人當場死亡,21人受到了重傷。按照美國報刊報道,事故發生的經過是這樣的:9月18日傍晚7點多鍾,美國空軍的一個維修小組正在導彈庫裏麵進行正常的維修作業。一位站在發射架上的技術人員一不小心,失手掉下了一個重達1.35公斤的扳鉗,它從20多米的高處跌下,掉在發射井底部以後又彈跳起來,撞在“大力神”導彈第一級燃料罐上了,把鋁合金外殼撞破,使得燃料漏出來了並且著了火,大量有毒氣體伴著烈火迅速彌漫了起來。當時軍官馬上命令維修人員撤出發射井,並且啟動了自動噴水滅火裝置,好不容易把火撲滅了,可是燃料仍然在繼續漏出。6個半小時後,一個經過特殊訓練的緊急維修小組來到發射井裏了,他們想堵塞燃料罐上的漏洞,可是已經晚了。漏出的燃料越來越多,接著又和空氣中的氧氣混合在一起,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當他們撤離時,令人恐怖的爆炸還是發生了。使人驚恐的是,導彈上一個裝有1000萬噸TNT當量的氫彈頭,爆炸時竟然被衝出100多米以外,並且還受到了損壞。據計算這個氫彈頭的爆炸力相當於500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投放在日本廣島上的原子彈。指揮中心派遣的搜索部隊在發射井外不遠的地方發現了這顆氫彈頭,非常幸運的是它沒有發生爆炸。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上的爆炸“尼米茲”號是美國最大的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它仿佛是一座浮動的機場和一個小小的海上城市。艦身全長332.9米,寬76.8米,艦上的甲板麵積有3個足球場那樣大,艦身高達30層樓。那時,艦上裝載著95架軍用飛機,還有艦對空導彈。“尼米茲”號攜帶的核燃料可以使用13年。“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上有5600多名官兵,光廚師就有100多人。1981年5月26日深夜,海上巨獸“尼米茲”號正在準備回收模擬作戰回來的機群。23點25分左右,一架EA-6B“徘徊者”式電子對抗機脫離機群並且準備降落,然而第一次降落沒有取得成功,飛機觸艦後擦著甲板又飛起來了;20多分鍾以後,這架飛機又一次進入降落航線。飛機沒能對準跑道中線,位於跑道中線的左側,機頭向右偏斜了。引降人員未能發出飛機偏離中線的呼叫,他錯誤地發出指令:“飛機一切正常,掛住它。”於是,飛機便從左方越過中線,向右側衝去,瞬間便撞上了飛行甲板上的機群。1981年5月26日23點50分左右,一起罕見的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撞擊爆炸事件就這樣發生了。此次飛機爆炸事件使得14人當場喪生;42人被大火燒傷或者被導彈爆炸碎片擊中致傷;還有11架飛機被毀或者受損。僅僅飛機一項就損失了5345萬美元,其他的設備和財產的損失高達448萬美元。前蘇聯彈藥庫大爆炸1984年5月13日,美國間諜衛星偵察到,處於嚴密太空監視下的前蘇聯科拉半島北摩爾曼斯克的一個重要基地忽然發生了一係列的強烈爆炸,火光使得半個天空都被映紅了。爆炸摧毀了前蘇聯北方艦隊存放在這裏的大約2/3艦對空和艦對艦導彈,使得北方艦隊的戰鬥力大大減弱。爆炸引起的熊熊大火整整燃燒了5天,產生的煙幕雲層很厚,使得氣象衛星觀察人員報告說是“一塊異乎尋常的雲”。在這次爆炸事件中,最少有200名海軍人員喪生,另外還有差不多同樣數量的人受了傷。美國間諜衛星偵察到受損失最重的地方是主要的導彈儲存地、易爆部件儲存區(其中有全部非核彈頭和燃料)等等。6個儲存潛艇發射導彈的掩體有3個表麵被炸爛,瓦礫遍地。然而供Y級潛艇攜帶的T-N-17單彈頭彈道導彈(射程5000公裏)未遭到殃及,由於這種型號的導彈儲存在深山裏的倉庫中。根據西方情報機構官員們分析,這次爆炸不是人為的破壞活動,是由於太疏忽造成的。引起爆炸的原因或許是彈藥庫新調進了一批武器,然而沒有根據一般的安全措施辦事,彈藥太多,擺得太近了,彈藥庫的爆炸,馬上引起了“連鎖爆炸”。飛行表演釀成的悲劇1988年8月28日,為原西德萊姆斯坦空軍基地的開放日。這對美國駐西歐空軍第86戰術戰鬥機聯隊來說,意義非比尋常,由於今天是第86聯隊進駐西歐35周年的慶祝日。萊姆斯坦基地內按照慣例熱鬧非凡,30多種線條優美、精心打扮的戰機停列在此處,向慕名前來觀存的35萬來訪者翹首致意。另外,第一次露麵的B-IB轟炸機還參加了表演。12時45分,第86聯隊的4架F-16V式飛機經過會場上空,拉升了飛行表演的序幕,達到了最精彩的高潮。第86聯隊的飛行表演非常有名,已經演出多次了,從來沒有出過一次差錯。這時一名記者正要計劃捕捉4機會合的驚險鏡頭,然而在群體相撞前的一秒,這名記者拍到一張照片,後來聽到一聲巨響。這名記者在照相機的取景框中發現密集的機群中忽然爆發出一團黃白色火球,一架飛機對準他衝了下來。他嚇得轉身快跑,照相器材都扔在原地,接著他聽到爆炸聲。在這次災難中,有69人死亡,350人受重傷,還有至少500人受了輕傷。人們覺得,以後在萊姆斯坦基地或許不會再有“飛行日”盛會了。防彈玻璃是什麼做成的我們常常聽說國家首腦所乘轎生裝有防彈玻璃。那麼,防彈玻璃是如何防彈的呢?防彈玻璃是將多片鋼化玻璃和塑料薄膜粘合而成的夾層玻璃,粘合的玻璃片數越多,防彈能力越強。為了不影響視線,防彈玻璃必須選用無色、透明度高的平板玻璃(或有機玻璃)和塑料膜片,並要求光學畸變性最小。由於防彈玻璃具有較高的抗機械衝擊強度,因此被用於軍事裝備、高級交通設備等。無聲手槍真的無聲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射擊時的聲音是如何產生的。一般說來,槍射擊時產生的聲音來自以下三個方麵;第一,彈丸離開槍口瞬間;高壓火藥氣體自槍口急劇向外噴射,衝擊外界人氣而產生激波聲,火藥氣體壓力越高聲音越大;第二,超音速彈頭在空氣中飛行時產生的聲音;第三,活動機件往複運動的機械碰撞聲。手槍一般是單發射全,產生的機械聲較少,它所發射的槍彈是低威力彈藥,飛行速度為業音速,聲音較小,因此手槍發射時發出的響聲主要是火藥氣體噴出槍口而產生的激波聲。要減小激波,就需要在槍口安裝消聲器,使火藥氣體先噴入消聲器內,以降低壓力,然後再流入大氣。這樣一來,火藥氣體對大氣的衝擊作用就小得多,所產生的聲音也就小得多。消聲器的種類很多,有網式、隔板式、密封式、渦流式等等。如網式消聲器無聲手槍,在槍管的前端介有側向排氣孔,槍行外麵套有圓筒,筒內裝有卷緊的網絲。射擊時部分氣體從槍管側孔流入網內;自槍口噴出的火藥氣體的一部分也流入網內,從而消耗了大部分氣體能量,達到消音的目的。其實,無論采用哪種消音器,要使無聲手槍一點聲音也沒有,是不可能的。綜上所述,所謂無聲手槍隻是發射時聲音被盡可能地減小而已。槍的家庭成員知多少槍一般指的是利用火藥燃氣發射彈頭、口徑小於20毫米的身管射擊武器。槍的外形和結構各異,用途也下盡相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有手槍、步槍、衝鋒槍、機槍等。根據戰鬥性能區分,大體有步槍、於槍、衝鋒槍、重機槍、輕機槍、通用機槍、高射機槍、微聲槍、信號槍等種類。什麼兵種被稱為“天兵天將”人們喜歡用神話中的“天兵天將”來形容不同於一般的部隊。現代空降兵的出現,把這個神話中的“天兵天將”變成了現實。有了空降兵,就能飛越海洋,搶占要地,保障後援部隊順利上岸,擔負起打敵增援的任務。空降兵還具有深入敵後,破壞敵軍重要設施和目標,支援被圍部隊等本領。空降兵實施空降的方法有傘降和機降兩種。傘降主要是將人員和裝備、物資用降落傘降落於地麵。機降是人員和裝備、物資利用飛機直接降落於地麵。大規模空降作戰都是傘降和機降相結合進行的。什麼是軍隊中的“千裏眼”和“順風耳”通信聯絡是軍隊的“神經係統”,而通信兵就是擔負著軍事通信聯絡任務的專業兵種。通信兵由通信、通信工程、無線電通信對抗、航空兵導航和軍郵等專業部(分)隊組成。通信手段有衛星通信、無線電通信、有線電通信、運動通信和簡易信號通信等。作戰中如果沒有順暢的通信聯絡,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就不可能對軍隊實施指揮,部隊與部隊、各軍兵種之間也難以達成密切的配合,難以取得戰鬥的勝利。通信兵被稱為軍隊的“千裏眼”、“順風耳”,可見,這個兵種在軍隊中的作用是多麼重要。你知道建軍節的由來嗎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國民革命軍2萬餘人在江西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起義領導人有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同誌。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骨幹之一。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日。從此,每年8月1日就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是如何誕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於1949年6月15日誕生。軍旗的旗幅為紅地,長方形,左上方綴金黃色五角星和“八一”兩個字。亦簡稱“八一軍旗”。五角星象征著人民解放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八一”表示1927年8月1日舉行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第一槍,創建了偉大的人民軍隊。軍旗一般由旗頂、旗幅、旗杆、旗穗或綬帶等特殊標誌組成。保護軍旗和維護軍旗尊嚴是軍人的神聖職責。我國陸軍有哪些兵種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27年誕生時全由陸軍組成,大部分是步兵。其後規模不斷擴大;發展了炮兵、工程兵和通信兵等兵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陸軍進入現代化、正規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增建了鐵道兵(現已撤銷)、裝甲兵、防化兵和陸軍航空兵等部隊、分隊,以及相應的領導指揮機關。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有集團軍(軍)、師、團、營、連、排和班建製,有的兵種還有旅。現在,陸軍已經成為諸多兵種合成的軍種,既能單獨作戰,又能與海軍、空軍協同作戰,具有在各種情況下實施作戰的能力。我國海軍有哪些兵種海軍是以艦艇部隊為主體,在海洋上作戰的軍種。1950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領導機構成立,相繼組建了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和北海艦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海軍通常由潛艇部隊、水麵艦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海軍岸防兵等兵種及專業部(分)隊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海軍具有在水麵、水下和空中及對岸上實施攻防作戰的能力,能單獨在海上作戰,又能協同其他軍種協同遂行海上機動作戰。潛艇部隊裝備有常規動力、核動力的魚雷潛艇和導彈潛艇。水麵艦艇部隊包括戰鬥艦艇部隊和勤務艦艇部隊。海軍航空兵包括轟炸機、殲擊機、強擊機等部隊。海軍陸戰隊具有水陸兩棲作戰能力。海軍岸防兵則由海岸炮兵和海岸導彈部隊組成。我國空軍有哪些兵種空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擔負國土防空和支援陸、海軍作戰的一個軍種。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空軍領導機構成立,通常由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導彈兵、雷達兵、通信兵等兵種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航空兵是空軍的主要力量;其地空導彈兵是國土防空作戰的重要力量,具有較強的戰鬥威力;其空軍高射炮兵是防空作戰的兵種之一,擔負要地防空和參加奪取製空權的任務;其空軍雷達兵主要擔負在各種氣象條件下發現、掌握和報告空中情況的任務。具有快速反應、高速機動、遠程作戰和猛烈突擊的能力,既能協同其他軍種作戰,又能獨立遂行戰役戰略任務。特種部隊是幹什麼的特種部隊是擔負破襲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目標和執行特殊任務的部隊。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特種部隊,是1940年6月由英國陸軍參謀長的副官達托萊·克拉克受命組建的。此後,特種部隊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紛紛建立了各自的特種部隊,如美國的“綠色貝雷帽”部隊、以色列的“野小子”部隊、丹麥的防衛隊以及許多國家建立的反恐怖部隊,都具有特種部隊的職能。特種部隊與正規部隊的主要區別在於:它不是活動在普通的戰場上,而是在主戰場之外,進行山地戰、遊擊戰、叢林戰及其他特殊條件下的戰鬥。它的主要任務是搜集情報、秘密偵察、破壞設施、從事心理戰和暗殺活動等。特種部隊的士兵要求具有在特殊的超出常人所能忍受的野戰條件下的生存能力和作戰能力,其訓練內容和殘酷程度是一般正規部隊所幹能比擬的。特種部隊的訓練偏重於武器使用、通信、緊急救護等,此外還必須掌握野戰生存、遊擊戰格鬥、跳傘、懸崖攀登、伏擊、暗殺、爆破、潛入、心理作戰等技術。因此,經過嚴格訓練的特種部隊的作戰能力是很強的。火箭是如何發明的火箭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小到節日焰火,大到可以把人送上月球的運載火箭。可是火箭究竟是誰發明的呢?世界各國一致公認:火箭是由中國發明的。早在公元683年,中國的煉丹家就已經配製出了火藥。唐朝末年火藥已用到了軍事上。宋朝初期,馮義升和嶽義方試製出了原始火箭——火藥火箭。這種火箭主要利用火藥燃燒產生氣體作推動力,從而把火箭送上空中。根據古書記載:2世紀後,宋朝與金兵、元兵交戰時,就已經使用火箭了。在13世紀,中國的火箭以及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與歐洲。20世紀30年代,因為新型推進劑(燃料)、高溫材料以及電子技術等新成就的產生,從而帶動了火箭技術的巨大發展。20世紀50年代以後,出現了洲際導彈、人造衛星以及宇宙飛船等大型運載火箭。火箭為何要垂直發射為什麼火箭要垂直發射呢?其實火箭在起飛的一刹那要減輕火箭的重量,而且飛行過程中還要減少空氣阻力。人們總是希望隻消耗較少的能量便能使火箭平穩的起飛,並獲得非常大的飛行速度。發射台上的火箭起飛之後,如果推力大於重力,火箭才會慢慢且平穩地垂直上升,並逐漸快速飛向空中。假設不是垂直發射而是傾斜發射的,那麼火箭就一定在傾斜的發射架上滑行非常長的距離才能獲得足夠的起飛力量,以免很快掉到地上來;這不但要多消耗能量,並且要有很長的發射架。彈道式火箭的推力比其重力大不了多少。一般采用垂直發射較為合適。火箭飛行中所受的空氣阻力和大氣的密度、壓力、溫度有直接聯係,而空氣的因素又隨高度的不一樣而顯著變化,所以,垂直發射能夠使火箭盡快地穿過濃密的大氣層而進入高空飛行,以降低能量的消耗。如此可知,垂直發射火箭是最合理的發射方法。導彈都有“自毀”裝置嗎導彈雖然很精密,擊中目標也有非常大的把握,但是,導彈也可能出現一些故障。這樣,導彈就不可以準確無誤地飛向目標。要是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因此,專家們就要安排導彈在空中自行銷毀。這是由於,一顆完不成任務的導彈有可能會傷及無辜。導彈的自毀方式各不相同,如果是一般的導彈,能通過引爆來自毀,但裝有核彈頭的導彈就不可能引爆了,通常是采用空中化學爆炸,用來防止核爆炸。導彈自毀時,能通過地麵控製係統向導彈發出引爆的指令。這樣,在飛行過程中導彈就可以爆炸自毀了。導彈為何靠近目標才能引爆導彈的殺傷力是人人都知道的。它在靠近目標時就會自動引爆,去摧毀某個地方。導彈是怎樣判斷是不是接近目標了呢?因為,導彈上裝有一個與大腦功能相似的無線電引信,用它來判斷目標的方位並且控製引爆。當導彈飛向目標時,彈上的無線電引信就會解鎖進入工作狀態。它通過微型無線向彈道四周的空間發射出強烈的電磁波。電磁波遇上飛機、導彈,以及軍艦等目標後,反射的回波就會被引信接收器接收。因為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和目標之間的距離以及相對速度發生變化,所以,接收的回波頻率也隨著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而產生了多普勒頻移。這就像兩列相向行駛的火車,它們隨著相對距離的縮小以及相對速度的增大,聽到的呼叫聲就會變尖。導彈距離目標相當近,兩者相對運動越快,引信接收回波的頻率就會變高,多普勒頻移電波就會變大。彈上的無線電引信也是依照多普勒頻移的各種變化情況,從而不斷確定導彈與目標之間的方位。而當導彈進入有效殺傷範圍之內,無線電引信就會發出指令,從而引爆戰鬥部,密集的碎片開始飛向目標,從而形成相當有效的殺傷麵,把目標擊毀。未來的導彈有沒有思維能力當代戰場上的導彈,已經可以利用各種裝置,自動地並且準確地攻擊目標。可是,人們還不滿足於現狀。正在發展當中的導彈技術,會把導彈改變成為有思維能力的智能武器。此種導彈能思考,能觀察,甚至還能聽得懂人類的語言。可以思維的導彈,關鍵為采用圖像識別技術。它利用彈內安裝的人工智能微型計算機與圖像處理裝置,用從視覺傳感器所取得的圖像和數據庫裏麵已知武器的圖像進行比較。假如是反坦克導彈,它可以區分出哪一些是自己的坦克,哪一些是敵人的坦克。它能根據計算機存貯器中的坦克信息,從眾多的坦克裏麵把要攻擊的坦克區分出來。若是反艦導彈,它不但可以識別敵我,而且還可以分別出攻擊的目標是航空母艦,抑或是巡洋艦、驅逐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的發展,如果人機接口技術到達一定的水平,人工智能導彈不止有“視覺”會“思維”與自行飛行能力,並且還能有“聽覺”與語言能力。它可以借助於計算機與處理裝置的幫助,聽懂人類的語言。如果向它發出攻擊命令,指出主攻的方向與所要攻擊的目標,它就會像人類串門一樣,熟門熟路,飛向鎖定攻擊的目標。你知道導彈與火箭的區別嗎電視上經常播放我國使用國產運載火箭發射人造衛星的壯觀場麵。外國軍事評論家由此判斷,中國發射洲際導彈的能力已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這是為什麼呢?導彈與火箭是一回事嗎?它們有什麼不同?火箭的概念,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了。它是靠燃料燃燒時,向後高速噴射強大氣體的反衝作用而前進的。我國大約在公元13世紀以後就出現了這種武器。今天所說的火箭,也是應用了這個原理,隻是現代火箭比幾百年前的火箭複雜得多。在現代,人們把依靠火箭發動機推進的飛行器統稱為火箭。20世紀30年代,歐洲發明了火箭發動機,造出了射程達幾十公裏的火箭彈。導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出現的。它是一個裝有戰鬥部、動力裝置和製導係統的飛行器。導彈與火箭的根本區別,在於導彈上有製導係統。能自動導向目標的火箭武器,才能稱為導彈。因此,無控火箭因缺少製導係統而不能稱為導彈。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因其有效載荷不是戰鬥部,也不能稱為導彈。絕大多數導彈是用火箭發動機推進的,所以,把導彈稱為火箭也是可以的。確切地說,導彈是火箭,但火箭不一定是導彈。“愛國者”為什麼能戰勝“飛毛腿”“愛國者”是一種全機動式、多功能、命中精度高、用於攔截高性能飛機和導彈的自動化野戰防空武器係統。海灣戰爭中,美軍的“愛國者”導彈對伊軍發射的許多枚“飛毛腿”導彈中的60餘枚進行了攔截,攔截成功率達80%以上。“愛國者”之所以能戰勝“飛毛腿”,除了武器係統本身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殊高效性能和設備,以及關軍擁有先進的預警係統外,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了“飛毛腿”導彈自身存在的致命弱點,即導彈的飛行彈道是事先在地麵裝定好的,發射後彈道不能改變。整個飛行過程中,彈頭彈體十分離,隻在落地前300米才分離,反射麵積大。這樣,美軍指揮中心可以偵察衛星和預警機傳遞信息,迅速測出飛毛腿導彈的彈道與到達目標時間,然後,從容地啟動防區內的“愛國者”導彈係統開始搜索。該係統的多功能相控陣雷達捕捉目標過程短,作用距離遠,準確性高,反應快。在雷達捕捉到目標後,導彈在幾分鍾之內就能發射出去。且最大飛行速度為音速的5~6倍,加之采用複合製導係統,初段按預選程序飛行,中段按雷達指令前進,末段根據飛毛腿導彈反射的雷達波主動尋找並伴以電子欺騙。並把測得的導彈與目標的誤差傳給地麵控製中心,地麵製導雷達及時發出指令控製導彈飛行,直至擊中目標。巡航導彈為什麼能夠超低空飛行海灣戰爭中,美軍“戰斧”巡航導彈首先在巴格達市區爆炸。縱觀“戰斧”巡航導彈攻擊目標的全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巡航導彈在無人導航的條件下,在離地麵50米高度以內低空飛行幾千米,就像長了眼睛一樣,在幾乎相似的建築物中尋找自己的攻擊目標,命中概率達90%以上,而不會碰到障礙物。大家可能要問:巡航導彈如此神通廣大,采用了什麼絕招呢?原來,巡航導彈上裝有特殊的電腦,專家們稱為地形匹配製導係統。它好像是一個向導,指揮與控製導彈攻擊目標。具體說,就是首先用偵察衛星等獲取攻擊目標及沿途航線的地形地貌,並製作出標準地貌數字地圖,將其輸入導彈攜帶的計算機引導導彈在飛行過程中,測高雷達對自動連續測出每一瞬間的飛行高度,將數據傳給計算機,計算機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每時每刻導彈的實際飛行軌道是台和預先程序編排的軌道一致。如果一致,則匹配,說明導彈按照預定彈道飛行;如果不一致,則不匹配,計算機能自動地計算出實際軌道與預定軌道的偏差,發出指令調整導彈的飛行姿態,修正偏差,從而使導彈的巡航高度隨地形的起伏變化而變化。這樣,巡航導彈就像長了眼睛似的沿著預定的航線翻山越嶺,準確地擊中預定目標。最受歡迎的步槍是哪一種俄羅斯的AK自動步槍是目前世界上各國軍隊裝備使用最多的一種步槍,特別是在東歐和亞洲各國軍隊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為什麼AK自動步槍在世界各國軍隊中裝備如此之多呢?因為這種自動步槍構造簡單、可靠、耐用、輕盈,不論誰都會使用。如果把它放入水中幾個星期再拿出來,給它推上子彈,照樣能嗒嗒嗒嗒地射擊。而美國的M-16自動步槍,如在水中存放幾個星期,就可能因生鏽、卡殼不能使用。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兵在戰場上一旦從戰死的越南人身上揀到一支AK自動步槍,就會把手中的M-16扔掉。AK自動步槍是為極端氣候條件下——炎熱的沙漠或冰天雪地作戰而設計的。它采用氣體傳動,槍閂和活塞是不會氧化的。在連續射擊導致金屬發熱膨脹或有異物尤其是灰塵進入槍內時,步槍的機械結構仍能繼續工作。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兵給自己的M-16自動步槍的槍管套上一個橡皮套來防止灰塵,而裝備AK自動步槍的伊拉克士兵就用不著這樣做。你知道坦克家族新成員嗎當電影裏有一輛身披鋼甲、裝有槍炮武器的履帶式車輛隆隆而過的時候,人們會說;“看,坦克!”“坦克來了!”其實,人們所看到的並不一定是坦克。許多人對坦克的一些“親戚”——裝甲汽車、工程車輛、拖拉機等能夠分辨。但對坦克這個“家族”裏的各個成員,卻分不太清,也不知道坦克“家族”有多少成員?作為“家族”的代表,當然是坦克的弟兄們。從前,坦克主要有三兄弟:重型坦克、中型坦克和輕型坦克。20世紀60年代後,慢而笨的重型坦克“衰老”了,各國都不再生產和發展,出現了另一個“主戰坦克”兄弟。主戰坦克是現代坦克家族中的重要成員,是世界各國發展的重點。其他小兄弟有偵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陸兩用坦克等。坦克還有一些好夥伴,它們是在坦克的基礎上,去掉坦克上的炮塔和武器,裝上不同用處的專業設備,成為“變型坦克”。它們是配合坦克行軍作戰不可缺少的夥伴,如指揮坦克、掃雷坦克、工程坦克和搶救坦克等。坦克還有一些堂兄弟,它們是用坦克或其他車輛改裝而成的自行火炮,如自行加火炮、自行榴彈炮、自行高炮、自行火箭炮、日行無後坐力炮和自行迫擊炮等。坦克還有一些好幫手,它們是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坦克還有一個表兄弟,它就是履帶式火炮牽引車。坦克的履帶是幹什麼用的坦克有一雙能行善走的“鐵腳板”,這雙“鐵腳板”就是它的履帶。履帶是坦克與地麵直接接觸的部件,它是由一塊塊印有花紋的履帶板,通過連接銷連接起來的封閉鏈環,又叫履帶環。在這個履帶環中,靠主動輪的輪齒與履帶的咬合,把發動機傳來的動力傳給履帶,使坦克能夠行走。坦克每側裝有5~7個負重輪,用來支撐坦克的重量。負重輪越多,坦克對地麵的壓力越均勻,機動性越好。履帶的作用可大著呢!又寬又大的履帶,一般著地麵積有3~4平方米,使幾噸重的坦克相對地麵的平均單位壓力(即壓強),每平方厘米隻有0.73~0.84千克,使坦克能在鬆軟的泥濘地上行走。像鞋底花紋一樣凹凸不平的花紋履帶,使坦克與地麵接觸時不容易打滑,並且能夠衝上30度左右的陡坡。封閉環的履帶,像個大輪子,車體有多長,輪子差不多就有多大,可使坦克爬上0.8~1米高的垂直崖壁,跨越2.5~3米寬的壕溝。坦克裝上了履帶,就可以身輕如燕地跨越障礙,在原野上奔馳。噴氣式飛機產生的尾巴是什麼人們常常看到,高空中的噴氣式飛機後麵,有一條長長的白煙狀的尾跡,俗稱“飛機拉煙”。其實,這並不是“煙”,而是噴氣式飛機在高空飛行中,發動機噴出的熱氣體與周圍冷濕的空氣混合,引起水汽凝結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雲。這通常發生在氣溫低於零下40℃、高度7000米以上的高空。我國東南沿海出現的飛機尾跡,大多在10000~13000米的高空層。飛機尾跡的形成需要有三個條件:一是要有促使水汽產生凝結的凝結核;二是要有足夠的水汽;二是要有使水氣發生凝結的空氣冷卻過程。由於自然大氣中,凝結核(空氣中的塵埃、微小的煙粒和鹽粒等)總是存在的,所以,飛機尾跡的形成原因,主要看後回兩個條件。如果空氣中的水汽不足,發動機噴出的熱氣體與周圍的冷空氣相混合,即使本氣上升冷卻,也難以形成尾跡;如果沒有較冷的空氣,即使水汽較多,發動機噴出的熱氣體不會使空氣上升冷卻,也不易形成尾跡。飛機產生尾跡,非常好看,像掛在空中的一條彩虹。但對作戰來說,飛機不希望產生尾跡,因為它要暴露飛機的行蹤和意圖。預警飛機為什麼背上個大圓盤站得高了能看得遠,這是人之常理。為了使地麵雷達在很遠的距離上就能發現敵機或飛來的導彈,自然要把雷達天線架得高一些,以此來達到“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的效果。然而,不論人們把架設天線的地點選擇在哪裏,天線也隻能達到一定的高度。即使人們有能力把它架設到珠穆朗瑪峰上,恐怕也沒有人能夠長期在上麵工作,機器也無法在那麼低的溫度下正常運轉。於是,人們想到了飛機,想到了把雷達和天線搬到飛機上。這樣,即使是升到比珠穆朗瑪峰還高的地方又有何難呢?從此,在飛機的家族中誕生了一種預警飛機。在預警飛機的背上,比別的飛機多裝了個蘑菇狀的“大圓盤”。“大圓盤”裏麵裝著雷達天線。“大圓盤”轉動,天線也跟著轉動,不斷向周圍的空間發射電磁波,上千公裏範圍內的飛機和導彈隻要從這兒經過,都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隱形飛機的“隱身術”一些癡人為了尋找傳說中的“隱身術”而成為世人的笑柄。而當今人們追求飛機的“隱身術”卻是掌握新科學、高技術的體現。F-117、B-2這些飛機,已經成為飛機家族中的“隱身驕子”。隱形飛機的“隱身術”是專門用來對付雷達這個“千裏眼”的。為了使雷達看不見,這種飛機的外形與一般飛機不同,做得很奇怪。B-2轟炸機的外形是個大扁片,沒有垂直的尾翼,也沒有水平的尾翼,沒有傳統的機身,也沒有傳統的機翼,機身和機翼融為一體,不給電磁波以反射的機會。因此,有的人不叫它飛機,而叫它“飛鏢”或“飛翼”。F-117戰鬥轟炸機又是另外一種格調。飛機的外表像一塊一塊的板子拚接在一起,有棱有角,像玻璃幕牆一樣。這種稀奇古怪的形狀使雷達傷透了“腦筋”。發出的電磁波碰到它們,不是被飛機表麵的吸波性塗料吸收了,就是被鏡麵一樣的“玻璃幕牆”反射到別的地方去了,雷達基本上收不到什麼回波。即使能夠收到一點點,由於散射而造成的雷達測量誤差,也會使“千裏眼”上當。可見,隱形飛機的外表和它所使用的非金屬、吸波性材料是其“隱身術”的絕招。航空母艦特混編隊為什麼特別龐大以1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特混編隊,大中型軍艦數量總數在10艘上下,均勻分布在600~700平方海裏的範圍之內。但是以2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典型特混編隊中的,大中型艦艦卻在16~18艘之間。為什麼航空母艦特混編隊會需要如此多軍艦呢?因為,航空母艦編隊在海上流動時,隨時都在麵臨來自空中、海麵、水下及電磁場幾方麵的威脅,因此必須具備攻防並舉,空艦一體的火力體係。但是光靠一二艘航空母艦是很難實現的,因此這就需要投入許多軍艦,然後組成多層攻防火力體係。舉美軍航空母艦編隊這個例子,第一層攻防區能夠由各艦所攜帶的350政航導彈,開始對2500千米以內的地麵目標以及460千米以內的水麵目標進行攻擊;而且利用20架艦載反潛機開始對編隊範圍內的潛艇實施大型反潛;70架攻擊機對地麵以及水麵目標實施攻擊,而且30架戰鬥機對700千米範圍以內的飛機進行攔截,可以保證距航空母艦185~400千米距離上的海空安全。而第二層攻防區主要是由各艦攜帶的260枚反潛以及反艦導彈、600枚防空導彈、40架直升機,從而用來打擊距離航空母艦45~185千米範圍內潛艇、水麵艦艇以及飛機。第三層攻防區就集中各艦的150枚近程防空導彈以及30套火神密集防空武器係統、200枚魚雷、以及160枚反潛導彈,從而用來對付1~45千米範圍內的來襲飛機以及導彈和潛艇。由此可見,一支航空母艦的特混編隊要想具有巨大的突擊力和攻擊能力,顯然編隊就相當龐大。航空母艦能否潛到水下航行航空母艦潛到水下航行,在作戰時又可以浮上來供飛機起飛,這可以算是相當新奇的事情了。事實上,潛水航空母艦早就問世,德、日、英、美、法等國都曾經製造過。1941年12月,珍珠港在遭到轟炸之後,不知道從哪裏又冒出幾架日本飛機,不等美軍反應過來,飛機便會呼嘯而去,消失在海天相連的地方。不到一年時間,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也先後出現幾架不知從哪裏來的日本飛機,旋風般轟炸之後,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其實,這些飛機都是從日本潛水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隻是因為這種潛水航空母艦載機相當少,不可以形成較強的戰鬥力,所以沒有被人注意。20世紀70年代以後,伴隨對航空母艦生存能力要求的提高,潛水航空母艦也再度成為發展的對象。美軍正在研製的潛水航空母艦,就是在大型核動力潛艇上裝有一套特別的起飛裝置。起飛時,潛艇上浮,你打開艙蓋,起重機沿滑軌開出艙外,升降臂上的抓鬥可以將垂直起降飛機抓起,再轉向艙外。飛機發動機在空中啟動,而當飛機達到起飛速度時,抓鬥鬆開,飛機就會離開艦艇。降落時,飛機懸停在空中,並由抓鬥將其抓住,然後收回艙內,航空母艦又能潛入水下。據悉,這種集航空母艦和潛艇優點於一身的水下航空母艦,能攜帶6架垂直起降飛機及2架直升機,具有小型水麵航空母艦同等作戰能力。航空母艦上的官兵為何穿五顏六色的軍服水麵艦艇上的人員都統一著海軍服,但航空母艦上的人員卻穿著紅、黃、藍、白、綠、紫等顏色的軍服。航空母艦上的工作人員著裝有顏色的區分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這與航空母艦這一特別工作環境有關。因為航空母艦不同於地麵機場,而且它的飛行甲板麵積相當有限,各類人員相當集中。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以及便於認識和統一指揮管理,因此擔負不同任務的人必須穿不同顏色的軍服。穿黃色服裝的一般是艦上觀察員,而負責艦載機的起降以及四周人的安全;穿藍色服裝的人一般專給飛機墊輪擋以及給飛機進氣道加堵蓋;穿紅色服裝的人隻是負責救生、打撈以及消防;而穿綠色服裝的人隻負責飛機起飛彈射以及降落攔阻;而穿紫色服裝的人主要負責飛機油料充填;而穿白色服裝的全是機務人員,主要負責飛機的檢查、維護、修理;穿印有紅十字白服裝的主要是艦上醫務人員。因此,遠望各種人員服裝標誌相當分明,色彩也很醒目,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減少了事故的發生。海軍為什麼要戴有兩條黑飄帶的無簷帽海軍士兵戴的無簷帽,通常為白色或藍色,帽簷為硬圈,其外表為黑色,帽簷的後方級有兩條黑色飄帶,有的飄帶還印有文字或識別標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無簷帽帽簷的方標有金黃色“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字樣,飄帶下方印有金黃色鐵錨識別標誌。無簷水兵帽是19世紀初開始風行於世界各國海軍的。水兵之所以戴無簷帽,主要是避免艦艇在高速航行時帽簷兜風和使用觀察儀器時帽簷碰撞精密的儀器和設備。無簷帽的硬簷圈對水兵的頭部也有保護作用,使他們不至於因海上顛簸而碰傷頭部。無簷帽的兩條黑色飄帶既可以做風向標使用,還可以用於係住帽子不使其脫落。關於無簷帽飄帶的來曆,在早期雖然主要是為了測試風向而設計的,但還有另一種說法。1805年,拿破侖率領艦隊入侵英國,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奉命率領艦隊與法國艦隊激戰,打敗了拿破侖艦隊。但納爾遜本人在這次戰鬥中身負重傷而犧牲。為了紀念納爾遜,英國海軍決定在發喪時,全體水兵都在帽後綴上兩條黑紗,發示悼念。自此以後,英國海軍士兵帽就正式綴上兩條黑色飄帶。時間一久,人們發現飄帶還有美觀、大方、增添英姿的效果,所以逐漸為各國海軍所仿效,並一直沿用下來,成了特殊的裝飾品。時至現在,無簷帽的兩條黑色飄帶除美觀之外,沒有更大的使用價值。人們在“豬拱土”時得到了什麼啟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與英法聯軍為了爭奪比利時的伊伯爾地區,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對峙有半年之久,不分勝負。1915年,德軍為了打破長期僵持的局麵,第一次使用了化學毒劑。他們在陣地前沿設置了5730個盛有劇毒氯液的鋼瓶,在風向朝向英法聯軍陣地時,打開瓶蓋,把180噸氯氣釋放出去,頓時,一片綠色的煙霧騰起,並順著風向以每秒兩三米的速度向對方陣地飄移,一直擴散到聯軍陣地縱深20多公裏,致使英法聯軍50萬人中毒死亡,就連防線一帶的禽獸也大多中毒。可是人們發現,野豬卻在毒氣中活了下來。這件事引起生物科學家的極大興趣。後來通過反複調查和研究試驗發現,豬在嗅到刺激性氣味時,喜歡用嘴巴拱地來躲避刺激,土壤的顆粒起到了過濾毒氣的作用,使它在毒氣中得救。根據這一原理,英法聯軍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麵具。其外形就是依照豬嘴的形狀製成的,內部裝有可以過濾毒氣的材料。後來雖然經過多次改進,但酷似豬嘴的基本樣式仍保留到今天。你知道軍人為什麼要行舉手禮嗎人們不難發現,不論是哪個國家的軍人,在遇見上級和許多重要的場合,都要舉起右手行軍禮。這是為什麼呢?要知道其中的緣由,還得從英國軍隊說起。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英國海軍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為此,伊麗莎白一世女王要為凱旋的將士們舉行隆重的祝捷大會。在祝捷大會上,女王親自為戰功顯赫的將士們頒發軍功章。當時,為了維護英國女王至高無上的尊嚴,政府當局規定,參加受獎的將士兩眼不得平視女王陛下,受獎時必須舉起右手背遮住雙眼,以示尊重。於是,舉起右手,遮擋雙眼,掌心向外,便成了英國軍隊的軍禮。後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軍隊,在頒布自己的軍禮時,都參照英國軍隊的這個動作。於是,舉超右手,五指接於帽簷,便成為人們最常見的軍禮,用以表示對國家的忠誠,對上級首長的尊重,以及國際間軍隊友好交往的禮儀。參軍為什麼叫“入伍”服兵役參加軍隊稱為“入伍”。這種說法與我國古代軍隊的編製有關,而且已經有相當久遠的曆史了。據《周禮》載我國古代軍隊中“五人為伍,五伍為兩,五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從西周時代起,我國的軍隊大多是依照這種伍、兩、卒、旅、師、軍進行編製的。那時,社會基層行政單位稱為“比”。一個村莊,一個部落在一起,五戶為一比。每當征兵時,五戶人家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恰好組成軍隊中的一個“伍”。不管幹什麼,這五人總是在一起。因此,當時參軍當兵,就叫做“入伍”。盡管以後曆代的軍隊編製不斷地變化,但“伍”的叫法卻一直流傳下來。近代的班、排、連代替了古老的伍、兩、卒,但人們仍習慣於把參軍服兵身叫做“入伍”。“伍”字還在部隊廣為使用,如“隊伍”、“滿伍”、“缺一伍”、“退伍”等等。你知道“翻山炮”是什麼炮嗎有一種與步兵一起作戰的曲射火炮,在以前的戰爭中,可以說是戰功累累,十分出名。據科學家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陸軍傷亡的人員中,大約就有一半是被這種炮彈殺傷的。這種炮便是迫擊炮。為什麼迫擊炮會有如此威力呢?這是由於它比普通炮彈有更多獨特的長處。它的射角十分大,而且最大射角可達85°,炮彈全是垂直地飛出去的,因此炮彈的彈道變得相當彎曲。這是一般的炮彈所不能及的。所以,迫擊炮彈能殲滅躲在遮蔽物後麵的戰鬥人員,也能從山的正麵打到山的後麵。不管敵人躲在山上或是山下,是在明處還是在暗處,都無法逃脫迫擊炮彈的襲擊。所以,人們又把迫擊炮彈稱為能翻山的炮彈。此外,因為迫擊炮彈的飛行彈道十分彎曲,而當彈丸飛行抵達目標後,命中角就會相當大,炮彈爆炸的碎片可以均勻地向周圍飛散,並且大大提高了殺傷力。既裝鋼板又裝空調的車是什麼車過去的裝甲車,它隻是在普通車體上裝設鋼板用來運輸步兵。假如車廂做得過大,就會多用許多鋼板,於是就大大增加了車身的重量,也會增大發動機的功率,從而會消耗許多的汽油。所以,裝甲車廂矮且小,通常十幾個人擠在一起,又不可以開窗,苦不堪言。現在的裝甲車經過專業人員精心設計,座位更加合理,乘坐也相當舒適。特別是裝上了空調,因此不再悶熱了。裝甲車中安裝的空調,不但起到調節溫度以及通風的效果,而且也是防核汙染、防化學武器以及防生物武器的重要工具。一般來說,裝甲車的空調在進風口處加裝了許多過濾器,戰場上的核汙染物質化學毒氣、生物病毒都被阻擋在裝甲車之外,保證了人員安全。與此同時,空調具有特別大功率,從而使裝甲車內的氣壓一直高於外界大氣壓,即使裝甲車在戰鬥中有一些地方被打壞、打穿,也隻能使車內清潔空氣泄漏到車外去,但是車外被汙染空氣仍然不會進入車內。空調在裝甲車上的作用非常大,因此現代的許多作戰坦克都裝備了空調。坦克是怎樣打擊目標的坦克盡管具有高超的越野性能,但車體在行駛中十分顛簸。如此一來,坦克上的火炮如果想擊中目標,仿佛跑馬射箭,相當不容易。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新型坦克身上都裝有火炮雙向穩定器,用來保證坦克車體在顛簸中依然可以準確地打擊目標。火炮雙向穩定器是由傳感器以及執行機構共同組成的,可以在運動中將火炮以及機槍自動穩定在當初指定的方向角以及高低角上,用來保證火炮不受車體震動以及轉向的影響。而當計算機一旦給定火炮射擊高低角後,高低角穩定器就可以把炮管固定在給定原位置上。但是坦克在運動中會隨地形的起伏而發生巨大顛簸震動,炮管也會因為車體上仰下俯,而使高低角發生變化。與此同時高低角穩定器中的陀螺傳感器馬上感受到了炮管高低角發生了巨大變化。並把感受到的變化量轉換成電信號,經放大後經過執行機構開始對火炮加上修正力,從而使它迅速恢複到原定位置。此時傳感器就沒有信號可以輸出,修正力也會隨之消失,炮管也不會再轉動。假如車體在避開障礙物時發生轉向,那麼方向穩定器也將把感受器感受到的變化量變成電信號輸出放大,並且通過執行機構給炮管加上方向修正力。這樣,雖然車體也許是尾朝前,頭朝後,但是炮管指向目標方向,因此提高了坦克在運動中的射擊精度以及命中率。潛艇裏的人在水下為什麼不會被“憋死”潛艇人員在水底下,是沒有新鮮空氣補充的,並且,每個人每天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時間長了,潛艇裏就會氧氣不足,但為什麼潛艇裏麵的人沒有被憋死呢?原來,為了能保證潛艇艙室內的氧氣供給,潛艇上安裝了氧氣再生藥板、氧氣瓶與電解製氧設備。所謂氧氣再生藥板,就是一片片塗有過氧化鈉的薄板,放入氧氣再生裝置裏發生化學反應,就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氧氣瓶是經過壓縮的,一般潛艇裏的氧氣瓶中的氧氣能供艇員使用90天。電解製氧,是用電解海水製造氧氣,這要消耗電能,因此,隻有在緊急情況下一才啟動電解製氧裝置。有了這幾種方法,潛艇中的人就不必擔心會被憋死了。水雷為何能自動跟蹤目標通常水雷自身沒有推進裝置,因此不可以像魚雷一樣上浮和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