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洞畫的供奉人,衣服及鞋帽與漢人有什麼分別沒有,我本想研究一下。但是壁上像隻有尺把高,看起來,男人長衣方巾,女人也是長衣,腦上挽了一個圓髻。洞中又很陰暗,可說一無所得。
我們談完三尊大佛,就對洞子也談上一談,當然這不過是百分之一而已。先說北魏的洞子,假如我們為了立刻就看到的話,穿過楊樹林,這裏有一座古牌坊,上麵題了字,曰古漢橋。穿過牌坊去,有坡子,兩旁有木欄杆,因為這坡子相當的陡。這裏佛洞,就一個挨著一個,而且上下都是一樣,最多的洞子,有上下五層。所以走這坡子,就越過兩層佛洞,方才到達我們所要到的佛窟。這才第一看見北魏窟。這裏所謂北魏,不是曹丕的魏,是晉朝已不能守北方,交與魏國。那魏國拓跋氏,建都洛陽,北幾省的地盤,差不多都歸了他。洞裏有幾尊佛像,是何時代出品,還不能定。至於壁上畫的壁畫,那確是魏朝人的手筆。它這畫一律是粗線條,眼睛畫兩個圈圈,嘴上畫一撇,這就是眼睛和嘴。但是畫得好,畫得剛剛就像嘴和眼睛。其餘身上有脫赤膊的,也畫幾根粗線條,將上下一鉤,就兩條胳膊出現,這個完全以曠野表示。
離開這裏,兩邊佛窟都可以相通的。不過佛窟,有大小不同。有大的,有我們屋子四五倍大,照樣是雕格玲瓏。小的呢,那就隻好容一人在裏麵。因為這是當年供奉人供奉著佛,就打一佛窟,供奉人有的錢多,就打大些,有的錢少,那就小得隻容一個人。但是雖然大小不同,供佛都是一樣,所以佛的香案上,至少有三尊佛像。我跑了許多洞子,有的低著頭,一翻身就是一洞,有的就如同進了廟裏一樣,十分寬大。
我們以朝代而論,先就論到隋朝佛窟。隋佛窟中佛像的衣服,花紋很少,佛像有時呆板一點,不過所畫的供奉人,都長袍大袖,那就不是魏佛窟所配的人像,是曠野一流了。而且不但衣服花紋很少,那折紋也少得很。隋朝在中國雖是統一了江南江北,但是年數很短,還沒有在藝術上表現特點。
回頭就論到唐朝了。唐朝在畫上是兩個特點,一個是盛唐,一個是晚唐。盛唐畫法,隻是堂皇富麗,晚唐的畫法,卻甚細致。本來唐朝佛窟這層也有的,隻是求幾幅代表作,還是向底下去看,經過了底下靠北幾個佛窟,這就到了幾個盛唐時代的代表作的洞子。這裏有一個佛有半座佛堂那樣大,上麵有五尊佛像,塑法都十分自然。尤其居中一個,對人嘻嘻地笑。至於所穿衣服,這都有細細的波紋。畫人像方麵,自然隻能代表唐時候的人。男子頭戴烏紗,身披著長袍,異常寬大。至於女的頭發,都是頭上梳一個圓圓的發髻,束在頭頂當中,外穿一件半長的長袍子,下麵露著裙子尺把多長。這個時候,都是天腳,鞋子前麵,一個平頭。手裏提著香爐,但香爐不是現在的香爐,像個熨衣服的熨鬥。提了一隻柄,上麵還有一個圓蓋。至於十三四歲的姑娘,頭發左邊梳一圓髻,右邊梳一根辮子,橫過來塞在小圓髻之下。此外,一把遮陽傘,傘的樣子,也和五十年前的萬民傘差不多,但是它的傘柄不同,就是傘下傘柄約有尺把長,稍微彎彎一曲,那陰處恰蓋在前麵人的身上。這雖不足代表唐朝的全部,然而這總可以表示一點點吧?
至於五代畫,我看到與唐朝尚無分別。到了宋朝,這個佛窟的作風,又是一變。我曾參觀許多佛窟,所塑的佛像貌,以及衣服,又覺得稍花一點。但是所塑的像,那精神沒有以前的好。所有供奉人都是長袍要瘦些。唐朝供奉人,大的畫得比我們人還高,至於宋朝大的也不過兩尺高,小的就幾寸高了。
下降元清兩代,我匆匆看過一遍,無甚可言。再就佛的畫像說,畫著的多是佛家故事,都在佛窟兩邊牆上,這本是極好的故事畫,但大半均已模糊。我們細細觀看,這裏分成舍身喂虎,得道成佛等等。這些故事,盡管是佛出世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當作參考資料,了解古來的生活。比如說,我們沒有凳椅坐位,這畫裏,就有些比桌椅還矮的桌子,供奉鮮果,這就可以想到古來堂屋是怎樣一個模樣。又比如說,我們從前牛車馬車是怎樣的坐法。這畫裏,畫得也有。所畫的牛車馬車,比桌麵還要大,比桌子還要高,人盤了腿坐在上麵,這也可以想到我們古來馬車是怎樣坐法了。所以這些古董雖然還是古董,但翻開曆史,比沒有參考,那總要好得多。
敦煌要談的事情是很多,這僅是我草草勾畫出的一個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