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敦煌遊記-張恨水
敦煌,是中國在海禁未開,通西方的大道。離縣城十幾公裏路,自北魏以來,經過隋唐五代宋元以及清,都把沙石崖上鑿了好多佛洞,就叫千佛洞。到敦煌千佛洞去參觀,那不是太容易的事。因為千佛洞沒有旅館,沒有吃喝,晚上還沒有被蓋,這些東西,事前都要好好地準備。因為到千佛洞去,經過沙漠,動不動好幾十裏沒有人煙,借也沒有地方借去。我們把一切東西,都已準備得很好,因之沒有問題。
談千佛洞先談外表。我們汽車經過上千裏的沙漠,我們左右回顧,全是白茫茫的不毛之地,車輪下麵,也是沙漠和鵝卵石子。後來汽車司機說是到了,我們看見有一個山頭,也是光禿禿的。可是那沙山突然中斷,彎成一個口子。口子裏卻是白楊羅列,把它變成樹林,這就是千佛洞了。
我們由樹林穿過,挨著山邊走。這就看到山壁上,開了好多洞口,有的山壁上開了極大的敞式洞門。裏麵塑著很多的佛,還是穿著五色斑讕的法衣。有的洞門懸在半空,修起一股棧道。有的俯伏山底,大門洞開。總而言之,滿山壁上,全是洞子,有一公裏長哩。白楊,我們看來,不算稀奇。可是樹在這裏,便是稀奇之物。這裏的白楊,有五六丈高,而且不帶旁的樹,因為旁的樹,越發不易生長了。
這裏兩邊都是小山,中間夾了一條幹河,也變成沙漠了。口外自東向西,是一條大沙漠,在千佛洞對過,這山名叫鳴沙山。這裏的山,都是積沙,內中藏著鵝卵石。自然,這山上不長樹木,也不長草。事倒奇怪,這裏鑿壁卻雕塑許多佛像。還有一事,從前西域僧人,每到傍晚,卻見鳴沙山金光萬道,就說這裏是佛地了。
千佛洞是籠統的一個名詞,要論起名之初,那倒真有千餘個佛窟。這多年以來,佛窟就屢次倒壞。尤其是明朝,嘉峪關以外,就視同化外,倒壞之處更多。所以到現在,真正的佛洞,隻有四百六十九個。這四百多洞子,探紀如下:魏窟三十二個、隋窟九十個、唐窟二百零六個,五代窟三十二個,宋窟一百零三個,西夏窟三個,元窟八個,清窟五個。這麼多佛窟,先看哪一個呢?後來決定,先請這裏人,帶我們先看一個大致,回頭就看各人的嗜好,你要對哪個洞子有興趣,就看哪一個洞子吧。
我們把佛窟看了,這裏畫的怎麼樣,以及塑的怎麼樣,我們自覺程度淺,還談不到;不過這裏有眾人必須知道的,我們談一點。
第一,是三尊大佛。鳴沙山對過有七層屋簷,都是亭台樓閣的模樣,你稍微站得遠一些看,像真的一樣。其實這是嵌在石壁上的,就是屋簷小一點吧。走進洞去,也是很大一間殿宇,可是石壁都沒有圖畫。朝裏一些,隻看到一件袍子的下角,怎麼懸下來,我們還不能望見。挨著袍子邊,朝上看去,是洞內鑿成七層高的佛窟。這高的窟,就是裏邊光立著一尊佛像。這佛身披著袈裟,模樣十分和氣。這是一位釋迦牟尼的像,佛像有華尺十丈高(三十三公尺),除了雲崗石佛而外,恐怕也沒有其他地方的佛像可以相比吧?洞為盛唐時代所造,總共費了一十三年功夫,可想這是何等偉大。至於身上所披的袈裟,以及衣服裏外麵,塗飾的顏色,也還半新,這不知是原來的顏色呢,或者是後代重修的,但觀看顏料的配合,決計不是近代的。
第二,也是一尊如來佛。出洞往北走,中有一門牌為一三○號,這大門是封鎖了,我們走旁門進去,進去之後,上了盤梯兩層,有樓,佛像剛到一半。這裏向西開有極大的窗戶,憑窗觀看,佛像共有二十五公尺,把以前那種大佛來比,小了一丈多,其餘,所製無甚分別,也是盛唐年製。
第三,是一尊臥佛像,在這一列佛窟的盡頭,是一個西夏製的佛窟。西夏為拓跋氏。當年割據稱帝,宋朝打了好多年仗,總滅不掉他。一度建都橫山縣,後都寧夏,割有陝西邊境,蒙古自治區、甘肅西北。他建立這樣一個洞頭,自然要看上一看。
洞在浮沙上,先立了一個廟門。進門,站著幾尊神像,都有威武之氣。最奇怪的,凡胸上或者手上,都盤弄著或者擒拿著一條蛇,這不曉得是何意義。外有兩隻獅子,作跳躍狀而且昂起頭,這越發不解了。觀後入洞,洞內,為一張睡榻,兩頭都不空,上麵睡了如來佛。身子有兩丈多長。睡容為一手長垂,覆蓋著在自己左腿之上。一手托著自己的右額,雙目微閉,似睡未睡,這個像塑得很是不壞。身後站立七十二弟子,其像高不過二尺,環立在如來佛身邊,都沒有快樂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