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原名《三國誌通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白話長篇曆史演義小說,是一部描寫政治、軍國大事的史詩性作品,凝聚了民眾的聰明和智慧,也溶入了作者羅貫中對元末農民起義戰爭的觀察和體驗。因此,在《三國演義》中不僅貫穿著儒家積極入世的世界觀,而且包含著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麵的戰略與策略思想,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人們可以從中學到政治學、外交學、軍事學、決策學、人才學等多方麵的知識。它自元末明初問世以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被尊為我國明清小說“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的內容取材於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的曆史,描寫了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至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亡、西晉統一其間近百年的曆史故事。它展現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發生發展與被鎮壓的過程,集中地描繪了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軍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種種錯綜複雜、尖銳激烈的鬥爭,及其相互間消長與興亡的曆史過程。與此同時,小說也描寫了東漢末年的政治腐朽與黑暗,社會的動亂,以及民生凋敝的圖景,揭露了統治階級武裝集團鎮壓農民起義,相互爭權奪利,製造戰亂,使人民群眾慘遭塗炭的暴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某些曆史真實。
作為曆史小說,《三國演義》與曆史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具有一種強烈的審美感情的感染力。全書雖然描寫了魏、蜀、吳三國的曆史,但在作品的整個形象體係中,劉備和曹操,包括他們所代表的集團,明顯占有中心的地位。二者的矛盾、對立和衝突,構成了全書的結構的主線,相比之下,孫吳方麵則處於陪襯的地位,而在劉蜀與曹魏兩大封建集團的鬥爭中,《三國演義》的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這顯然是作者以儒家的道德觀念為核心,同時也融合著長期以來廣大民眾的心理,表現了對導致天下大亂的昏君賊臣的痛恨,對於創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表達了宋元時期民眾“人心思漢”、“複興漢室”的民族感情和願望。
《三國演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首先,成功地塑造了400多位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人物,如寬仁厚德的劉備,奸詐殘忍的曹操,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忠義勇武的關羽,雄猛莽撞的張飛,渾身是膽的趙雲,老當益壯的黃忠,智勇雙全而又氣量狹窄的周瑜,忠厚老實有長者之風的魯肅,老奸巨猾且智而近怯的司馬懿等。這些人物,特點突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性格特征單一而穩定,呈現“類型性”、“臉譜化”、“浮雕化”的特點,具有迷人的藝術魅力。其次,緊緊圍繞著製約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這個核心描寫戰爭,尤其強調人的因素,突現智謀的作用,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對製約戰爭勝負的其他因素,如氣候變化、地理條件、軍備給養等,小說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可以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戰爭學的百科全書。同時,作者不吝筆墨,穿插一些舞劍作歌、盜書中計等情節,把慘烈的戰爭場麵寫得有張有弛,富有浪漫氣息,富於節奏感。因而,《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不僅波瀾壯闊,格調高昂激烈,而且往往洋溢著詩情畫意,是一首英雄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