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名本,字貫中,山西太原人。曆史上有關羅貫中的記載,見諸報章的極少。羅貫中的忘年交——明初戲劇家賈仲明曾在《錄鬼簿續編》中說:“作者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據明代人的一些記載:羅貫中當生活在元末動亂時,曾“有誌圖王”(王圻《稗史彙編》),但又覺得不可能與朱元璋等人稱雄,所以才“傳神稗史”,編撰小說數十種(王析《續文獻通考》)。大概明朝建國後,羅貫中為反思元末的農民起義戰爭,總結曆代王朝興廢的根由,同時也表達自己想建功立業的潛在意識,根據長期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吸收了民間戲曲藝人和民間說書藝人的創造成果,又參考了《三國誌》及裴鬆之注等曆史文獻,經過再創造而寫成《三國誌通俗演義》。所以,《三國演義》不是羅貫中一個人的獨立創作,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羅貫中其他主要作品有《隋唐兩朝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
羅貫中的《三國誌通俗演義》最早的版本是手抄本,在元末明初至弘治年100多年間,一直在士大夫手中流傳(庸愚子《三國誌通俗演義序》)。直到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才出現正式雕版刊刻的《三國誌通俗演義》,全書24卷,240則,題“晉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貫中編次”。
繼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之後,新刊本不斷湧現,它們都以嘉靖本為藍本,隻是做了些插圖、考證、評點、增刪等工作。
清康熙年間,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重新加以修訂。他們從帝蜀寇魏的正統觀念出發,對羅貫中原作的情節作了增刪改易,對文詞作了修訂,同時撰寫了10多萬字的評語,將書名改為《三國演義》,然後出版發行。
毛本《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封建的正統思想,但原作的基本精神得以保留,同時在藝術上加以提煉,語言也更精警,因此得到社會上的認可,得以廣泛流傳。近200年來,在社會上通行的就是毛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自成書以來,對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影響,是無法估計的。“故《三國演義》出而膾炙人口,自士大夫以至輿台,莫不人手一篇。”(吳沃堯《兩晉演義序》)“蓋中國……不能人人讀曆史,而無一人不讀《三國演義》。”(嘯廬《中外三百年之大舞台序》)。《三國演義》在國內不僅有極為廣大的讀者群,在國外,也受到外國讀者的廣泛歡迎,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
本書以毛本為底本,重新整理排印,歡迎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