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中國古代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從發生到發展壯大再到走向完全失敗全過程的小說,又是第一部用白話創作的英雄傳奇。
《水滸傳》成書於明代,同《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小說一樣,不是一個人的獨立創作,而是作者施耐庵在長期流傳的水滸故事基礎上,總結民間藝人的創造成果而寫成的。《水滸傳》既凝聚了施耐庵的心血,也彙集了人民的才能智慧。
《水滸傳》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故事。關於宋江,曆史上確有其人其事。我國正史、野史記載,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聲勢浩大,有36位主要骨幹,鼎盛時,宋江領導的義軍縱橫數省,對北宋政權造成一定威脅。最後,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受曆史和客觀條件地限製,不可避免地失敗了。宋江的結局,史料說法各異,一說被招安投降,一說被擒投降,但肯定的是宋江投降後,又參與了鎮壓農民方臘的軍事行動。這真是曆史的悲劇。
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運動的大起大落,宋江及其主要骨幹的悲劇命運,盡管史料記載是片斷的、有限的,卻為日後人民群眾和民間藝人及施耐庵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間,人們可以依據自己的觀察體驗和自身的社會、審美理想,來塑造心目中的英雄。而且,《水滸傳》成書時,正是我國北方女真人和蒙古族先後南下,入侵中原,給中原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廣大中原人民紛舉義旗,結寨聚眾進行反抗的時候,因而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跡,自然便成為人民歌詠傳頌的對象。人民希望在宋江等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寄托自己的希望,鼓舞自己的鬥誌。
《水滸傳》的成書過程,也經曆了從民間口頭傳說到文人藝術創作的過程。南宋時,有民間藝人編的平話,如《石頭孫立》、《武行者》、《花和尚》、《青麵獸》等。這些平話雖為單篇和個人故事,但為以後的長篇提供了素材。到了宋末元初,畫家龔開根據“街頭巷尾”的傳說,初次完整地記錄了宋江等36位英雄的姓名、綽號,並創作了《宋江三十六人》的畫像,畫家兼文學家龔聖與為畫像寫了“讚”和“序”,使《水滸傳》的人物形象有了雛形。元代的《大宋宣和遺事》保存了有關水滸故事的長篇平話底本,故事情節雖簡單粗糙,但是故事框架基本完整,為《水滸傳》的最終創作奠定了故事情節基礎。同時,在元代,水滸故事從口頭、書本上又走上了戲劇舞台,保存至今的曲目有30多個,劇本10餘種。在這些戲裏,宋江等36英雄已增加至108個,梁山泊成為起義軍的大本營,宋江已成為頭領,“替天行道”成為起義軍的行動綱領。施耐庵正是在這些大量的傳說、平話、戲曲等文學作品基礎之上,進行了藝術加工,創作了不朽名著——《水滸傳》。
《水滸傳》以傑出的藝術描寫,生動形象的描述了中國封建社會中,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發生、發展和失敗的過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統治階級的罪惡,展現了人民群眾與統治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挖掘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塑造了起義英雄群像,客觀上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原因。
《水滸傳》的藝術特色極為突出,最吸引讀者的是它塑造了一係列超群絕倫、形神兼備而又麵目各異的栩栩如生的傳奇英雄群像。其中林衝、魯智深、武鬆、李逵、吳用、阮小七、張順、燕青、石秀、花榮、楊誌、時遷、孫二娘等,更是個性鮮明,特點突出,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作者刻畫人物,注意在人物的身份、經曆和不同遭遇中刻畫性格特征,常常多層次地“皴染”,在“同而不同”中顯示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作者塑造人物體現了傳奇性與現實性的結合,使得梁山英雄既那樣神通超群,又顯得真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