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吸引讀者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即故事情節十分精彩,緊張生動,大小事件,騰挪跌宕,變化多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說情節在結構安排上的特點是單線縱向發展。上半部主要寫人,下半部主要寫事。每組情節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一環緊扣一環,互相勾連,層層推進。在前七十回中,小說往往集中幾回或寫一個主要人物,如林衝、魯智深、宋江、武鬆等人的事跡都用了較多的回目;或寫一組人物,如孫立、孫新、顧大嫂、解珍、解寶、樂和等,這些人物事跡是穿插在“三打祝家莊”中描寫的。這樣寫完之後,然後再引出另一個或另一組人物,而上一組人物則退居次要地位。如此環環相扣,以聚義為線索,使一個個、一批批英雄人物串聯起來。這種安排雖然繼承了“話本”表現手法的特點,但主要是利於集中筆墨,描寫一些主要英雄豪傑。小說七十一回後,以時間為順序,寫兩贏童貫,三敗高俅,受招安,征遼國,平方臘,以準備招安和招安後報效朝廷為主幹,將故事串聯起來。小說的結構基本上是完整的,開端、高潮和結局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全書把高俅放在開端,具有“官逼民反”、“亂自上作”的意味。從一個英雄被逼上梁山到排座次,逐步形成起義的高潮。隨後則以義軍受招安,以“魂聚蓼兒窪”的悲劇告終。從頭到尾,反映了這支義軍真實的起義過程。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名子安,又名肇瑞,字炎端,號耐庵。據《施氏族譜》、《施耐庵墓誌》分析,施耐庵可能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後代。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中進士。曾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後參與張士誠的起義抗元的軍事行動,因張士誠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大失所望。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耐庵浪跡天涯。據說,施耐庵深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托心意。其他代表作據說還有《誌餘》、《隋唐誌傳》、《三遂平妖傳》等。
《水滸傳》的名稱屢次變易。最初名叫《江湖豪客傳》,書出後,又叫《宋江》、《水滸傳》、《忠義水滸傳》等。《水滸傳》的版本比較複雜,有簡繁之分。簡本有受招安、征遼、征田虎、王慶、打方臘以及宋江被毒死的情節。之所以稱為簡本,主要是文字簡單,缺少細節描寫,已發現的有百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回本3種版本。繁本,即文字比較細致,流傳也廣泛,添寫的主要部分是招安之後的情節,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3種版本。其中,百回本是明嘉靖間的郭勳本,比較接近於原本;百二十回本是明末楊定見本,有平田虎,打王慶的情節。此後,明末又出現金聖歎的70回本,也稱貫華堂本。這個本子刪去了“排座次”以後的部分,增添108將全部被殺,盧俊義做噩夢的結尾,又把原來的第一回改為楔子。金聖歎本,入清以後最為流行。近40年來,百回本、百二十回都已出版。
《水滸傳》有廣泛而巨大的影響,幾百年來,它的反抗精神,書中的樂觀精神和理想化的英雄,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並影響著人們的心靈,性格與智慧。它首開長篇英雄傳奇之先河,其後出版的《皇明英烈傳》、《說唐》、《楊家將》、《說嶽》、《水滸後傳》、《女仙外史》等都有其影響的印記。而且,《水滸傳》還為戲曲提供了直接的素材,明清時代,劇作甚眾,至於各種民間說唱、評書,更是不計其數。這些充分說明了《水滸傳》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