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行 1.孔子家訓:詩禮傳家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
孔子家族被譽為“天下第一家族”。在其龐大的孔子家族中,出現了很多名人,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孔子的第十一代孔武、第二十代孔融等。
曲阜是孔子的故裏,中國曆代帝王、文人和史學家對孔子非常崇敬,在他的家鄉建起大型的孔廟,修建了孔子後代子孫居住的孔府和他的墓地孔林。
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他的學生陳亢疑心孔子對自己的兒子有特殊的教育內容,有一天問孔子的兒子伯魚:“你聽到過夫子有什麼特殊的教導嗎?”伯魚說:“沒有。有一次,父親一個人在那裏,我走過前庭,父親問我,‘學《詩》沒有?’我說,‘沒有。’父親說:‘不學《詩》,無以言。’我後來就開始學《詩》。又有一次,我走過前庭時,又遇到父親一個人在那裏。父親問我:‘有沒有學《禮》?’我說:‘沒有’。父親說:‘不學《禮》,無以立。’我回來以後就開始學《禮》。我聽到過的就是這兩點內容。”
陳亢說:“我問一個問題,得到了三個收獲。知道了要學《詩》、學《禮》,又知道了孔子對自己的兒子並沒有什麼偏私。”
的確,詩和禮,都是孔子教育學生的重要內容。《史記》上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孔子自己對學生也說過他的教育內容“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和他對兒子說的話是一致的。這也許可以算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致性的一個較早的典型事例。
我們現在的人對於孔子為什麼這樣重視詩教,可能會覺得不好理解。古代文字結構比較複雜,紙張、印刷都未發明,書寫也很不方便。人們在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取得的經驗,許多都是靠詩歌流傳下來的。“詩言誌,歌詠言”,說的正是這種情況。所以,孔子對於用詩來進行教育特別重視。
孔子對他的學生說過學《詩》的好處:“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烏魯草木之名。”也就是說,學了《詩》,可以啟發思想,可以用曆史經驗的對比來觀察得失,可以增進互相的團結,也可以用來進行批評,還可以學到許多自然知識,因此無論處理家庭內部關係,或是從事國家事務都用得著。事實上我們看到春秋戰國的時候,一些人辦外交,往往張口就兩句詩,既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又比較婉轉,不使氣氛太緊張。
孔子特別強調要伯魚讀《詩經》中的《周南》和《召南》。他對伯魚說:“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麵而立也?”麵對牆站著,那就什麼也看不見,一步也不能走了。為什麼孔子把問題說得這麼嚴重呢?原來《周南》和《召南》是《詩經》開頭的一些篇章的總稱,內容多和修身、齊家有關。孔子認為,人的道德修養就應從這裏開始。
後代的讀書人,把孔子教育兒子的方法稱做“詩禮傳家”。當然,今天我們教育子女的內容和他們有根本的不同。但在教育孩子的道德修養方麵,以“詩禮”為據,還是很有必要的。
我們需要培養的是能夠擔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的接班人。因此,孔子教子的經驗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孩子的形象思維比抽象思維發達,利用文藝形式對他們進行具體形象的教育,比幹巴巴的說教往往有效得多。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又必須把道德品質放在首位。隻有這樣,孩子長大後,才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國家間的關係,他的學習和工作才有正確和持久的動力,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正直而有成就的人。
孔子說的“不學《禮》,無以立”,比較容易明白。他所說的禮,就是他所處的那個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離開了這些,在社會上當然就站不住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