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行 2.司馬光家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的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到北魏時傳至司馬陽,曾為征東大將軍。隋唐五代以後,司馬家族的政治地位日漸下降。司馬光的四世祖司馬林、曾祖父司馬政、伯祖父司馬炳都以布衣而終。到了北宋初年,家世又有所轉機,他的祖父司馬炫考中了進士,官至耀州富平縣令。雖然官職不大,但政績顯著,而且以氣節著於鄉裏。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為兵部郎中、天章閣待製(屬翰林學士院),官居四品,為人正直仁厚,號稱一代名臣。
司馬家族累世聚居,和睦相處,祖輩詩禮傳家,家考嚴正,並且所有的族人都生活儉樸。司馬光的叔父司馬沂和司馬浩為掌管這個大家庭而寧願犧牲前程。司馬沂自勉自勵,辛苦經營,司馬浩慷慨仗義,撫恤孤寡。司馬光的先輩和他們這一輩,多好學上進,從祖父司馬炫到司馬光這一輩,有六七人都是進士出身,他們愛好詩文,其家族世代書香,“篤學力行”,是一個具有文化傳統和學問素養的文明家族。
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在宋朝那樣官場風氣十分奢侈、腐敗的氛圍中,不僅為官清廉,待人誠摯,而且個人生活儉樸,刻苦讀書,認真做官,凡事多從百姓利益著想,在封建社會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好官。
家庭教育對司馬光的一生影響極大。他的祖輩,尤其是他的父親對司馬光的品行和為人處事,以至於遠大抱負的形成,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字公休。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進士。五年,監西京糧料院。光修《資治通鑒》,為檢閱文字。授簽書山南東道節度判官公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擢秘書省正字。哲宗元祜元年(公元1086年),為校書郎。四年,為修神宗實錄檢討官。五年,提舉西山崇福宮,卒年41歲。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教子嚴格,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的意識。他寫了一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曆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的子女,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一生儉樸的生活習慣給了司馬光很大的影響。司馬池一生不追崇金銀美服,也不喜歡華貴的打扮。因他在考中進士以後,皇帝舉行喜宴,大家都戴上宮花,而惟獨他不戴,還是一個同鄉告訴他,這是皇帝所賜,他不得已戴上了。他一生對財利視之為“如惡惡臭”。當他身居高位以後,他依舊保持儉樸的生活習慣。“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到晚年的時候,他又將此美德教導兒孫,作《訓儉示康》一篇專文,讓子孫永遠保持此優良傳統。
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在《答劉蒙書》中說自己“視地而後敢行,頓足而後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曆史巨著,他不但找來範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就認真地傳授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要先把書桌擦幹淨,並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麵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
在生活方麵,司馬光節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崇尚儉樸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痱,極力提倡節儉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