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行 2.司馬光家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2 / 2)

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表麵上看來皆不是經國大事,然而,實質上是興家繁國之基業。正是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司馬光關於“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家訓,已成為世人傳誦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並以儉樸自律。他曆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譽於後世。

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的主要功績在於積有限之社稷資財,以興家業,繁吾中華。因此,我國曆史上眾多有識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儉樸,也十分重視對後代的儉樸教育。這種身教言傳之精神,成為後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有些人在生活富裕的時候往往不知道節儉,而在生活貧困的時候想起了節儉。一般來說,人有一種思維定式和生活習慣,由苦日子轉為好日子比較容易適應,而由好日子變成苦日子是難以適應的。所以,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節儉即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習慣。養成了節儉的習慣將會終身受用。節儉還是做人的美德。2000多年前的老子將節儉視為做人的法寶,曆史上許多詩人學者也通過不同的文學形式倡導和謳歌了節儉的美德。

在今天的社會中,有人說孩子學習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而品質不好的則是“危險品”。次品也好,廢品也好,都不會對社會造成危害,隻有那些品質不好的危險品會給家庭、給社會帶來很大的不幸。因此,年輕的父母們在教育孩子時切莫忽視了道德教育,記住讓孩子多吃點苦,讓他們學會珍惜、懂得節儉。

父母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讓孩子嚐點“苦”頭,學會節儉。

(1)經常給孩子講前人、名人或者自己艱苦奮鬥和節約的故事,在家庭中樹立以艱苦奮鬥為榮的風尚。

(2)要端正家風,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揮霍浪費。父母以身作則,做出榜樣,讓孩子受到熏陶感染。在孩子吃的、用的、穿的方麵,標準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但不可大手大腳。有的父母跟著電視廣告走,在孩子吃的、用的、穿的方麵追求名牌、高檔次,這樣做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艱苦奮鬥思想。

(3)要適當控製孩子在校學習期間的生活費用。即使家裏經濟條件好的父母也應注意讓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的生活水平相一致,可略高於一般學生,但不宜過於懸殊。

(4)細致觀察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教育孩子珍惜糧食和衣物,愛護玩具,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5)注意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在農村的孩子一定要讓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以養成他們的勞動習慣。在城市的孩子也可以讓他們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或者讓他們到農家去幫忙,體會體力勞動的艱辛。

隻有培養孩子儉樸的好習慣,才能讓他長大後聚積財富、積累資本,為擁有更多的財富打下基礎。讓孩子嚐嚐“苦”頭並不是讓孩子去過“苦行僧”的生活,而是為孩子創造儉樸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繼承中華民族的儉樸美德。許多“以儉養德”的事例告訴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有誌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這是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永久財富。要想讓孩子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就要讓他們多嚐嚐“苦”頭。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吃過苦的孩子、在蜜罐裏泡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財富來之不易,也根本不知道珍惜自己擁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