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願望上的理解和事實上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一個孩子逐漸懂事,他的心理也會複雜起來。作為父母,是否了解孩子的性格、喜好、品德、才能、天賦?是否了解他的學習情況?是否明白你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果連這些最基本的你都不清楚,那麼就不要對孩子說:“我理解你……”否則,父母表示出的錯誤的理解會讓孩子反感和不屑。
對孩子事實上的了解,是對他的心情的一種感同身受,父母可以把自己想像成處在他的位置,想像自己像他這麼大的時候是什麼樣。如果父母做到了這一點,那才說明父母已經進入到了孩子的世界中。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有自己的行為方式。作為父母,就要理解和愛護他們。如果孩子犯了錯誤,無論采取任何方式,都要懲罰他,幫助他找出錯誤的根源,然後和他一起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一個切合實際的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去改進它。隻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們教育的目標。
表揚和獎勵、批評和懲罰,都是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幾種方式應該相輔相成。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獎勵的教育也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教育的秘訣是真愛,在信任了解的基礎上,給孩子充分的成長空間。其實,孩子就是在磕磕絆絆中長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遠超出大人的想像。
林肯曾說過:“一滴蜂蜜比一滴苦汁能吸引更多的昆蟲。”人類也是如此。如果希望一個人讚同你的目標,首先要使他相信你是他真誠的朋友。這其中要有一滴蜂蜜吸引住他的心,你一旦獲得了他,你便會發現使他信服你的目標並不難。這滴蜂蜜,就是父母對孩子發自內心的尊重和信任。相反,你若專橫地幹涉孩子的判斷,指責他的行為,他便會從內心關閉與你交流的通道。這時,就隻能說,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你的努力一定是徒勞的,而你的教育也隻能是一廂情願而已。
懲罰以後的鼓勵更能讓孩子感覺到對他的懲罰的真正意義——不是指責,不是遺棄,而是幫助。父母的這種做法有利於幫助孩子徹底改正錯誤,樹立信心,重塑自我,從而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一定不要傷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是教育的原則。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呢?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尊重孩子。我們在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時,應注意:糾正的是不良行為,而不是不良的孩子。沒有不良的孩子,隻有不良的行為。
其次,不要用過激的言詞。孩子在玩,不過來吃飯,可以說:“你幹嗎呢?爸爸媽媽都在等你了,一會兒飯菜都涼了,吃了肚子會痛。”不要說:“你再不來吃,就不給你吃了。”特別是,不要造成孩子的直接頂撞。直接頂撞起來,雙方都不好下台。理解孩子,是溝通的第一步。生活中有很多霸道父母,不了解孩子,也不願意去了解孩子,卻自以為了解。一個父母與孩子不做溝通的家庭,往往是危機四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