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全書100回,從結構上分,可分為三部分。第1回至第7回為第一部分,主要寫孫悟空出世,拜師學藝,學得72變化,大鬧天空,占山為王,向天庭挑戰,自號齊天大聖,著重表現孫悟空反抗等級森嚴的社會製度的無畏的叛逆精神。第8回至第12回為第二部分,主要寫唐僧的出身,交待玄奘奉旨西行取經的緣由。第13回至第100回為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先後收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曆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故事。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約1504—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今江蘇淮安縣人),其祖輩“兩世相繼為學官,皆不顯”,自父親開始,轉而經商。吳承恩生活在一個有深厚文化傳統、重知識的家庭裏,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博覽群書,文才聞名鄉裏,為他後來創作不朽名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盡管青年時代的吳承恩致力於科舉,可他命運不濟,幾次參加鄉試,皆名落孫山,到了不惑之年,才補了個貢生,花甲之年,才當了個小縣丞。由於他不善鑽營,性格狂傲,做官一年,便棄官而去,歸依桑梓,潛心著述。除《西遊記》外,吳承恩還寫有詩文和誌怪小說,後人輯有《射陽先生存稿》4卷,可惜他的誌怪小說《禹鼎誌》已失傳。
《西遊記》成書後,大約在作者去世10年後,由南京世德堂刻版問世,計20卷100回,署名“華陽洞天主人校”。此後有多種版本,如萬曆間閩書林楊閔齋刊本、明刊扁字本、明李卓吾評點本、明刊大字本、明金陵大業堂重刊本等;到了清代,刊本更多。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根據“世德堂”本為底本,並參照清本校訂,出版的《西遊記》,是今較普遍流傳的本子。
本書,以明萬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古本小說集成》,1990年版)為底本,參校萬曆三十一年楊閩齋刊本《新鐫全像西遊記傳》(日本內閣文庫藏,中華書局影印;1987年版《古本小說叢刊》第三十六輯)和天啟年間《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日本內閣文庫藏,中州書畫社1981年影印本)及清代陳士斌《西遊原旨》本、張書紳《新說西遊記》本、劉一明《西遊原旨》本等版本,對原書作了校訂,改正了原書中一些錯誤。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西遊記》是一部以佛教取經傳說為主要題材的作品,讀者隻有正確理解書中所表露的宗教思想,如空無思想,禁欲觀念等,才能領會《西遊記》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