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魯橋篇 十三
乾隆、紀曉嵐趁空要去仲湘溪家看看。陪同的仲氏青年說:“仲湘溪隻有一個寡母,八成不在家,下湖去了。”
仲湘溪的家在村子西,緊靠大湖。乾隆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個家會簡陋到如此地步!沒有圍牆,兩間草屋一下子暴露在眼前。草屋頂是用幹湖草苫蓋,支撐屋頂的不是磚牆,也不是土坯牆,而是十幾根柳木樁。大約當初蓋房時,是從樹上現砍的柳棍,插到這得水的地方,那些柳棍竟抽枝吐芽,一串串柳葉兒像一串串柳葉魚兒在風中搖曳,為濱水的小屋增添了盎然生機。木樁之間,全用蘆柴圍牆,這就是擋風牆了。這種小屋,有兩大優越性。一是不怕水淹,淹沒了再蓋也容易。二是不怕地震,震倒了也壓不死人。但也有缺點,就是怕火。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近水也救不了火,這房子全是易燃物,隻要一燃著,劈劈啪啪瞬間就燒光。即使失火,這房子也有優越性,人三步兩步就可跑出來,容易逃生;自然,劈劈啪啪燒完後,再蓋也容易。
住慣了華屋大廈的皇帝,哪裏想到在他治下的子民,還有人住著這樣的房子!便想起老杜的著名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詩,最能代表乾隆此時的心聲了。
紀曉嵐感歎之餘,卻說:“別看這小屋簡陋,它麵對大湖,是塊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你看那些柳棍,硬是抽枝發芽,充滿著生命的活力;這就預示著房屋的主人將來會成為棟梁之材的!”
二人說著去敲屋門,屋門沒有鎖,裏麵也沒人應。輕輕推開門,不見人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張床,床上鋪的草苫子算是褥子了。床頭擺放著一雙繡鞋引人注目。繡鞋很小,隻有一拃多長。繡鞋已舊,卻洗得幹淨,上麵繡的紅蓮依然鮮活。陪同人介紹說,仲湘溪的母親出生於陸上人家,從小纏出一雙三寸金蓮,並喜歡穿繡花鞋。自她丈夫三十多歲病死,她再不穿了。
在一個牆角,擺放著一隻泥甕,裏麵盛著幾斤高粱和地瓜幹,還有用高粱和地瓜幹麵做的黑窩窩。乾隆伸手拿出一個,隻見窩窩頭已經龜裂,一副焦渴難耐的模樣。不知這窩窩是留給自己吃的,還是留給在南陽上學的兒子的。乾隆忽然想到,仲湘溪謳歌窩窩頭,不僅闡述民以食為天的道理,還蘊含著母子情深,以此不忘母親艱辛的養育之恩。
蘆牆上則掛著一張舊漁網,還擺放著一杆漁叉。紀曉嵐問:“這漁具是誰使用的?”
陪同人答:“孤兒寡母,還有誰用?平時都是大嬸下湖捕魚用,湘溪放學回家也用。”
這輕描淡寫的答話,在乾隆、紀曉嵐內心引起了巨大的震撼!在湖中終日捕魚的漁婦,從小就在湖裏生、船上長,而且從不纏足。一雙雙天足也喜歡穿大花鞋,岸上的女人喜歡嘲笑那大花鞋,大得就像一艘艘糧船似的。所以湖上有紅蓮白蓮獨缺金蓮一種。可這位仲媽媽,她是在陸地生陸地長,何況她是三寸金蓮!一個小腳女人,一個羸弱的身軀,在風波浪裏討生活是多麼不易啊!她明知道大湖拒絕金蓮,卻硬是在煙波浩渺的大湖插上一腳,立定腳跟,讓金蓮在大湖紮下根來!
乾隆說:“仲媽媽所做的一切,不僅是為自己的生計,更是為了供兒子讀書,起碼能讓上學的兒子吃上黑窩窩。這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英雄的母親!她以頑強的毅力,讓藕芽般的小腳在風波浪裏紮下了根。微山湖終於會改變態度,不僅容納紅蓮白蓮,還會容納金蓮的!”
夕陽西下,把大湖染成一片金黃,女主人尚未歸來。乾隆心想,在那太陽製造的金光燦爛的霞光中,應調和有金蓮的一縷輝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