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魯橋篇 十二(1 / 2)

第五章 魯橋篇 十二

乾隆一行,到仲子廟祭拜。

仲子廟供奉的是孔子大弟子仲子路。子路,字由,春秋末年魯國卞(今泗水縣泉林)人。子路年少時,即表現出勇猛好武性格。初見孔子時,頭戴插著公雞毛的帽子,身佩野豬皮製作劍鞘的長劍,“欲淩暴孔子”。孔子教導他,做人不能恃勇好強,必須“以忠為質,以仁為衛”。經過孔子教誨,子路心悅誠服地拜孔子為師。之後,不僅以勇武之力充當孔子衛士,在捍衛孔子思想上也充當衛道士的角色,令孔子讚歎:“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他是孔門弟子中,一個難得的文武兼備的人才。直到仲由六十一歲才離開孔子,到衛國任大夫。不巧衛國發生變亂,仲由在鏖戰中帽子被打掉。他鎮定地扶正帽子說:“君子死,冠不免。”說罷,被亂軍砍倒,剁為肉醬。孔子聽到這個噩耗,痛徹心腑,自此不再食肉。仲由後代在過春節時,至今留下隻吃素餡而不吃肉餡水餃的風俗。

到了漢代,居住在卞地的仲子路後裔為避戰亂,離開泗水源頭泉林,沿著泗水西下,最後落腳於橫坊村。仲氏在此繁衍生息,後將橫坊改名為仲淺。於唐·開元年間,建仲子廟以紀念引以自豪的先祖。元代新開通的大運河,正從仲淺村中通過,仲子廟東向廟門緊對大運河,隻有數步之遙。在大河上來往的帝王將相、達官顯貴、文人雅士路過此處,莫不停舟拜謁。仲子廟因與大河結緣,其香火日益興旺起來。

乾隆一行在仲子廟門口下了船,迎頭便見一幢石柱木牌坊,上題“先賢仲子廟”五個大字。大門兩旁木柱上,掛著兩副對聯。一副是“環疏柳以映宮牆,對孔裏千鬆之色;取清漕而潔俎豆,生禹川一水之香。”另一副是“溯春秋幾千年矣,樹大道幹城赫如前日;距洙泗僅百裏焉,依聖人劍佩常若同堂。”這兩副對聯,博得乾隆、紀曉嵐兩位頂級人物的稱讚。

過了“升堂門”,即見金碧輝煌主殿,名曰“衛聖殿”,這名字頗符仲由實際。殿簷下,懸有兩塊雕龍裝飾的巨匾,一塊是康熙親筆題寫的“聖門之哲”匾,一塊是雍正親筆題寫的“聖道幹城”匾。乾隆麵對皇祖和皇父的筆跡,及對仲子路的崇高而恰切的評價,內心激動,眼中不覺潮潤。

紀曉嵐說:“皇上,這裏好像還缺第三塊匾呀!”

乾隆會心地笑了,說:“紀愛卿,朕亦有題匾的想法。朕想題‘賢諧升堂’四字,你覺得如何?”

紀曉嵐說了聲“好”,高雲立即筆墨侍候。乾隆揮毫潑墨,寫了“賢諧升堂”四個大字,並加蓋了大紅寶印。仲氏族人磕頭謝恩,速速派人到濟寧製作和康熙、雍正一樣規格的匾額。仲子廟掛著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匾,其規格和光榮,簡直可直追曲阜孔廟了。

經過一番緊張籌備,祭祀開始。隨著擂鼓三通,衛聖殿大門徐徐開啟。乾隆、紀曉嵐和仲氏族人魚貫而入。乾隆望著威嚴的仲子神像,肅然而起敬意。鼓樂班子開始演奏祭祀樂章,一邊奏樂,一邊吟誦:“於昭哲人,賢德之淳。儒風光揚,輔世安仁。椒漿斯旨,蘭肴既陳。於酌於獻,福祉皆臻。”祭樂奏罷,乾隆、紀曉嵐到盤內洗了手,然後畢恭畢敬地跪在仲子像前,進香獻酒,施了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