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礦山大割據(上) 3 得寸進尺——鎢族三角洲的陷落
在金屬家族裏,有位看起來並不十分漂亮的“黑膚小夥子”,卻很受人類厚愛。19世紀中葉,當有人發明了電燈後,這個“黑膚小夥子”一下走俏,成了人們獲得光明的不可缺少的夥伴。進入20世紀,尤其是在一次、二次大戰中以及大戰後的今天,它簡直成了僅次於黃金的“寶貝疙瘩”,被用來製作槍炮、火器、穿甲彈。衛星……它具有3,410℃的熔點。燈絲之所以用它,就是因為它有比黃金高3倍的耐熔力。
符號為W的鎢,由於它擁有很高的軍用與民用價值,故它在國際市場很受青睞。中國是鎢業大國,年鎢產量占世界的2/3以上,在國際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50年代起,鎢就是我國出口創彙的拳頭產品。在所有出口金屬產品中,鎢遙遙領先。據說,中國最早的鎢礦開采,始於一位專做軍火生意的英國商人。他到我國的江西、廣東、湖南轉了一圈,回去給伊麗莎白女王寫了一份報告,聲稱“如果將南非的金與中國的鎢相比較,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中國的鎢,這裏有個相當於我們大不列顛那麼大的鎢族三角洲”!
普通的中國人都知道自己有兩個富饒的產糧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卻不一定知道還有這麼一個鎢族三角洲。但你要是問問曆屆的政府總理,也許他們會毫不含糊地告訴你:如果說長江、珠江三角洲是兩顆明珠的話,那麼鎢族三角洲則是一顆更誘人的夜明珠!鎢族三角洲使中國人驕傲,使政府首腦們在國際舞台上說話更硬氣!
中國在國際鎢業市場一直處於壟斷地位,曾使多少西方世界的商人們為之眼熱!然而,進入80年代,這種局麵卻發生了急劇變化,鎢砂價格一跌再跌,70年代每噸鎢砂在70美元以上,1983年降為65美元,1986年降為62美元,到1989年1月9日公布的國際市價,每噸鎢砂僅為59.5O美元。由於鎢價下跌,中國每年喪失2,000萬以上的外彙收入。地球上並沒有哪個地方新發現能與中國相提並論的鎢礦呀!對如此變化的形勢,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特意派出了個鎢產品國際市場考察團。因為根據國際市場的預測,中國目前計劃生產的鎢礦量是處於非飽和狀態,這時是價格最穩定並能獲得最好效益的時期。可是現在的形勢卻並非如此,國內計劃的鎢產量是逐年下降,而國際市場價格卻同時在下滑。這種非正常的狀態連最著名的市場預測家也感到困惑。
中國鎢礦市場調查專家是抱著要挖出一個“孫猴子”的決心,前往鎢產品最集中的國際交易市場的。原以為一定有哪個新發現大鎢礦的國家代表遠遠躲在一邊,不料情況並非如此。西方商人們見中國官員到來,蜂擁而至地圍上來,笑嘻嘻地伸出大拇指:“謝謝,中國人夠朋友!”這是怎麼回事?
嗯?難道你們不明白?“老外”感到驚詫:是你們把上等的鎢砂大量投入市場,價格一再優惠,使我們大獲其利呀!
怪了,中國鎢砂出口的國家計劃近年絲毫沒有增加呀!考察組的中國官員大惑不解。經過“挖地三尺”的調查,原來,除國家正道出口外,通過香港、台灣等非法途徑出口的大陸鎢砂居然近年間成倍流入海外市場,難怪鎢價一跌再跌,讓西方人大賺便宜。而造成中國這個鎢業大國陷入困境的不是別人,正是中國人自己!
中國官員吃了一肚子窩囊氣!回國後給冶金部和中央領導寫了一份彙報材料。“到實地查實,想法杜絕此類事!”中央領導批示道。調查組原計劃用一個星期時間完成此行,沒想下去就回不來了!北京方麵還以為出了什麼事,一個電文下去,第三天就接到調查組負責人回電,上麵寫了這麼一行字:“鎢族三角洲陷落,十萬火急!調查組請求延長日期。”
其實關於“鎢族三角洲”所出現的事,上麵不是一點不知道,而是聞而不見,總難比親眼所見所聞為實。
寫到此處,我們該給中國的鎢族三角洲揭秘了。
鎢族三角洲指的是湖南、江西、廣東三省交界處約13萬平方公裏麵積的那塊地方。這裏群山起伏,疊嶂嵯峨,在“農業學大寨”那陣子,它一直被視為“窮山僻壤”。後來人們才慢慢知道原來這是一塊得天獨厚的寶地。世界1/5的鎢礦儲量就埋在這裏。至1985年,這裏的國營大型鎢礦就有15座,其中不乏開采了七八十年曆史的老礦,也有80年代新建的新礦。這裏本來是個安寧的世界,別稱“南國小昆侖”,意思說很少有人問津此地。但打人們懂得“一塊石頭換兩隻母雞”之日起,這“南國小昆侖”就一下沸騰了起來。當地人這樣描述道:“1980年成群結隊下廣州深圳,1985年車水馬龍上瑤崗仙汝城。”
瑤崗仙、汝城是鎢族三角洲其中兩個礦。
瑤崗仙位於湘南,雖然用不著七八小時就能到廣州,但前幾年忙於同港澳做生意的廣東人似乎把它遺忘得一幹二淨。也許是生意做絕了,突然有一天,一群據說是剛從巴黎回來的港商給這邊的幾位專玩走私貨的“廣東仔”提出一張貨單,那貨單上隻有一個字:W!
走私的“廣東仔”瞪大了眼睛:“怎麼,你們要佐羅!”
“佐羅?哈哈哈!對,佐羅!它在巴黎國際硬貨市場上與家喻戶曉的佐羅一樣吃香!每個月你們給提供力噸!”港商挺著大肚子,舉著高腳白蘭地酒杯,在空中劃了個十字。
“廣東仔”後來才明白:W就是鎢礦石。“哪兒去采這玩藝?”對羊城的大街小巷倒著背的他們卻並不知道W出在何處。
“湖南的瑤崗仙!還有廣東、江西的山裏,有取之不盡的資源呀!”說來也怪,中國的許多事總是外人先知道。
幾個“廣東仔”走一趟瑤崗仙,滿載而歸,首次出貨就是40噸,折合人民幣50萬元,而他們到山裏進貨時隻花了13萬!輕輕一轉手,37萬元到了腰包裏。“廣東仔”賺紅了眼,回家抽起一張席子,又奔瑤崗仙而來。
這時候的瑤崗仙上還沒有多少采民。但周圍的農民目光敏銳,見幾個外地人來了一趟,第二次一出手就租了三間民房,安營紮寨,就知道他們在山上弄到的“石頭”有大油水!瑤崗仙一帶的幾個鄉都派出了人南下。這些人回來就拍大腿:“發啦!發啦!瑤崗仙要大發啦廣原來他們不僅了解到鎢砂礦是海外市場的走俏貨,而且直接與幾個港商搭上了頭,價值遠高於“二道販子”。鄉幹部們從口袋裏掏出小電子計算器,用不著費腦筋,上麵的數字全告訴了他們:假如……就可以……他媽的,土改那回也沒有這回來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