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李清照原本就特別思念丈夫,現在望著眼前的這樣一種席涼荷花殘的蕭條景象,自然觸景生情,加倍地思念丈夫,可見其當時內心有多麼苦,尋常人忍受相思之苦的時候總是要想辦法消解的,李清照也是如此。她後來是如何來消得此愁呢?她沒有沾襟大哭,沒有借酒消愁,也沒有悲歌當泣,而是選擇遊覽的方式來消愁,後兩句就是這樣引出來的。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意思是說,我輕盈地解下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自己駕著小舟去遊玩吧!詞中雖是“輕”字,但是相當有分量,“輕”,道出的是手腳的力度,都很輕,這很生動地表達了作者不想打擾別人,異常小心又有幾絲害羞的心理。也正是這個 “輕”,所以周圍的人都沒覺察,就連丫鬟也沒讓跟隨就自己劃船啟動了。後一句中的“獨”字與剛才的“輕”字相互呼應。 “蘭舟”,指的是木蘭舟,是船的美譽。用“羅裳”和“蘭舟”非常適合詞人的身份,因為這些隻有在富家子弟家才會具備。這兩句的含義,與《九歌·湘君》中記載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並不相同,它既不同於寫湘夫人乘著桂舟來見湘君;也不同於張孝祥在《念奴嬌》所作的:“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張的詞句表達了作者泛舟在廣闊的洞庭湖上時非常激動的心情。而李詞則是用力描寫詞人對丈夫的思念,詞人之所以那麼想“獨上蘭舟”,是因為她想借這蘭舟之泛來消愁,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帶著閑情去遊玩。這是詞人特有的消愁之法。事實上,“獨上蘭舟”以消愁,若不是愁到一定程度何以出此方法?但是,它不過是像“舉杯消愁愁更愁”一樣。以前的時候是兩個人共同泛舟,可現如今隻剩作者孤身一人泛舟,想到眼前的情景,便更加懷念以前成雙入對的美好生活,這樣的愁思如何能消除得了?但是,詞人畢竟是女中豪傑,她沒有把自己的這些苦楚歸咎於丈夫的離別,反而堅信自己的丈夫也會像自己思念他一樣來思念自己。於是,她俯身提筆,寫道: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幾句的意思是說,當天上的大雁飛回來的時候,是什麼人托它捎來了書信?我正在明月滿處的西樓上盼望著呢!“誰”,很明顯指的是丈夫趙明誠。“錦書”,在這裏指的是錦字回文書,更確切地說,是指情書。詞人這樣寫,表麵上來看非常平淡無奇,但是細酌便能感受到所藏其中的深深奧秘:一、它體現了詞人夫妻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詞人非常相信自己的丈夫。因為假如她對丈夫感情不深,或者不信任的話,就不會想到“雲中誰寄錦書來”,而是肯定要發出“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者是“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不耐煩的言辭。所以,詞人不言情而情已深刻流露出來了。這是借事抒情的寫法,正是在藝術創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於形象之中,所以更加顯得具體、生動。單說“誰寄錦書來”,顯得非常抽象。作者通過雁能傳書的典故,寫道“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這就巧妙地通過大雁翔空,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書信的到來,使讀者在腦海裏可以勾勒出清晰的畫麵。這並不是詞人的專利,但她的雲中雁回比起一般的飛雁傳書,顯然畫麵更為清晰鮮明,這種點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描繪了一幅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畫卷。在這畫卷裏,能夠收到丈夫的情書,心中的高興勁兒不言而喻。但僅限於這樣的理解,還不可能發掘“月滿西樓”一句的真正用意。大雁傳書,固可暫得寬慰,但是卻不能消除她的相思。事實上,詞人喜悅的背後,隱藏著洶湧的相思淚,這才是真實的感情。“月滿西樓”句與白居易的《長相思》中所寫的“月明人倚樓”有幾分相似,都是描寫女子在月夜中憑欄望遠的情景。但是這首詞比起白居易的詞仿佛更近了一步,主要差別在那個 “西”字,月都已經西斜了,可以看出她已經站了好久了,這就表明了她有著多麼強烈的思夫情感。由於李清照深深思念著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又相信趙明誠也會思念著自己,因此,後麵的內容也就順此思路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