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

這首詞是作者年輕時候所作,同時也是一首大自然的絕妙讚歌,主要描寫了她難以忘懷的一次溪亭遊覽,表現出她卓爾不群的脫俗風格,瀟灑飄逸的風姿,開朗奔放的性格。用白描的藝術手法,描繪了一種具有平淡之美的藝術境界,淡雅清秀,靜中有動,樸實淺淡的語言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這兩句起筆非常平淡,自然而又和諧,很自然地將讀者帶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二字告訴我們是追憶的內容,地點是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在飲宴之後,已經醉得怎麼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沉醉”兩個字表達了隱藏在作者心底的愉快,為什麼會“不知歸路”,那是因為作者太陶醉於這美景以至於流連忘返了,看來這次歡愉的遊玩給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果然,接著寫出“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兩句,這就使意思遞進了一層,興盡了才回舟,那麼,如果還沒有興盡呢?恰恰表明了遊玩的極高興致,不想回舟。當時天色已晚,再加上醉眼朦朧,分辨不清回家的路了,於是就把小船劃進了一片茂密的藕花叢中。“藕花”,指的荷花,現在很多地方還稱荷花為藕花。因為荷花是從藕裏長出來的。這裏稱“藕花”而不用荷花,也是根據詞調的要求。她當時是多麼心慌意亂可想而知了。如何是好呢?怎樣才能劃出這牽絆的荷塘?我的家在何處?根據詞調,這裏需要重複一遍相同的兩個字的句子,作者填的是“爭渡,爭渡”,這個詞用得是多麼傳神,以至於成為千古名句,這裏的“爭”,是“怎麼”的意思。“爭渡”的意思是如何劃出去。“爭渡,爭渡”,重複一遍,也表達出她當時焦急的心情。正當她心急如焚的時候,也正在為不知如何回家而發愁的時候,肯定是在著急地劃動著小船,去找尋一條出路。忽然聽得,一陣啪啦啦的響聲,那是什麼?那是從河灘上飛起的一群被船槳驚起的水鳥。“鷗鷺”,鷗和鷺都是水鳥。這首詞到這裏就結束了。至於下文怎樣,就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了。或許是驚飛的鷗鷺,嚇得作者出了一身冷汗,終於清醒了自己的頭腦,或是找到了一絲靈感,終於知道怎麼回家了吧!

這首詞中要“愉快”有“愉快”,要“驚險”有“驚險”。而這個“愉快”有“愉快”本身的“愉快”,也有“驚險”中暗藏的“愉快”;同樣的道理,“驚險”本身固然“驚險”,在沒有“誤入”之前就已經蘊含了“驚險”。即“愉快”、“驚險”不是割裂開來而是相互關聯又相互交融的。

此外,作者在當時可謂是相當有文化的女子,傍晚遊玩至野郊,還喝得爛醉如泥,這在現在也是不太常見的,在當時深受封建禮教重壓之下的宋代,那就更屬罕見了。這也正是表現出作者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性格。

此首小令用詞簡練,隻選取了幾個生活片斷,將變化著的景色和作者怡然的心情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得想隨她一起泛舟荷塘,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詞不事雕琢,盡是歡快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