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育兒妙法 第3節讓孩子變乖的技巧(2 / 2)

五、不要製造能引起麻煩的環境

我們常常會把孩子放在適合大人的環境中。例如,我們沒有把容易打破的物件移開而讓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伸手就能夠到。可是,當那物件被打破了,我們卻會生氣。

一個父親在看足球比賽時,用掌摑他的兩歲兒子,原因是那孩子站在座位上向後麵的人投擲爆米花。但這位父親並不明白他那樣做實際上會對孩子日後的行為有不良影響。試問,如果他自己被迫出席一個長達一天的研討會,且對論題完全不感興趣,還要坐在比他高一倍的人後麵,他會覺得愉快嗎?

你的孩子有時可能會感到疲倦或變得脾氣急躁,你需事先有所準備。傍晚時分常常是一個人身心最疲勞的時刻。這時候,父母與子女都會很容易互相反應過激。讓孩子吃些有益健康的點心,建議他做些安靜的活動以及獎勵他的好行為等,都可以幫助他應付這個困難。

如果孩子們彼此難於和睦相處超過幾分鍾,就不要強迫他們在一起。要考慮到孩子也需要有個人的小天地。倘若他們共用一間臥室,可以用家具把他們分隔開,讓每個孩子都有個櫃子或抽屜放置他自己的特別物品。

去旅行以前,大家要先商量妥當,安排節目,以免旅途沉悶。不妨帶上玩具和錄音機,或設計一些文字遊戲,將出遊變成開拓見聞的旅程。拿出地圖分給孩子,叫他們幫忙尋找沿途值得一遊的名勝。這樣,孩子就會有一種自主感,而且覺得興奮和感到受重視。

六、促進與孩子間的感情交流

這位學者最喜愛的訓導兒童方式,是教他們把積極和消極兩方麵的情感都傾吐出來,不要鬱積心內。你一旦知道了孩子的問題症結所在,就能幫助他把問題解決,毋須再臆測其情緒反複無常的原因或忍受放肆的行為。

兒童常會忍住脾氣,因為他們恐怕瀉泄強烈的憤懣會導致失去父母的喜愛。應當教導兒童明白,憤怒是健康的人際關係的一個正常部分。幫助他們以不傷害他們自己或別人的方式說出他們的感受和需要。

可以教導兒童用安全的方式,通過體力活動把消極的情緒發泄出來——例如練拳擊打吊袋,或者繪一張泄憤的圖畫。他們學會了承認自己的憤怒,學會了如何有建設性地把怒氣宣泄出來之後,就能較容易處理自己的情緒了。

幫助兒童了解他們自己的情緒,最有效的方法是“反饋”。這方法分為3個簡單步驟:留心傾聽;設法了解孩子的感受;將孩子向你傾吐的感受,用你自己的言語向他“反饋”,但要確實了解他的意思。

孩子需要知道你願意站在他的立場考慮問題,而且重視他的感受。如果孩子在一次默寫不及格後向你說:“我真是個笨蛋!我討厭默寫!”這時,你不要鸚鵡學舌般重複他的話:“你覺得自己是個笨蛋!你討厭默寫!”也不要教訓他:“你以後必須多用功讀書。”你應該向他解釋他的話的真正含意:“我知道你感到灰心喪氣。可是,這課書那麼長,我真不知道你怎樣才能記得住。”你和孩子有相同感受,他自然就會覺得你和他是一夥的,於是對於你提出的糾正問題的建議,就會較容易接納。

當你不開心時,你通常用“我怎樣怎樣”的方式跟人說話。但為人父母者生孩子的氣時,通常都是用“你怎樣怎樣”的說話方式,例如:“你從不按時回家。”這種說話方式含有責備的意味,會導致孩子產生自衛意識。

你要用“我怎樣”的方式,說出你對孩子的行為感受。例如:“你……(不通知我就去了朋友家中),使我覺得……(很擔心),因為……(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出了事)。”

“反饋”和“我怎樣怎樣”的方式,可使溝通的渠道保持暢通。把它們稱為訓導兒童的技巧,雖然聽起來可能令人感到糊塗,但如果明白到訓導和懲罰是兩回事,便絕不會有迷惑的感覺了。焦點在於孩子能從你的方法學到些什麼,而不是你的方法會給他製造多少痛苦。

如果父母留意孩子的長處,而不是挑他的錯,孩子就會做出積極的反應。當孩子的行為改善了,父母自然就會更加疼愛他。於是,一個奇妙的循環便開始運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