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講故事
故事的感染力很大,最容易撥動孩子的心弦。孩子不僅喜歡聽,而且在聽故事時注意力非常集中,這正是防治孩子偏差行為的極好機會。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在故事中滲進一些道理,讓孩子知道什麼行為是對的,什麼行為是不對的。如果孩子的偏差行為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那麼我們就講一個與孩子行為有關的故事,讓孩子對照自己的行為進入角色,並對故事中人物行為進行評判,以達到孩子偏差行為自我否定的目的。
七、轉移情境
由於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一般心理過程都帶有很大的不隨意性,心理活動不穩定。他們往往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吸引而改變自己的心理活動。所以,當孩子在某種無理要求難以實現而采取偏差行為時,我們可以采用打岔的方法,即通過轉移情境來改變孩子的注意力,使其興奮中心發生轉移。例如,孩子已經有了兩架NU飛機,他還要再買一架。這時我們就可以給孩子講故事、出去散步、做遊戲或讓孩子去幹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等,以緩解需要與滿足的矛盾,避免偏差行為的繼續。
八、舒適的讚揚
幼兒是不能長時間處於抑製狀態的,過多地禁止和限製會破壞神經活動的平衡狀態,以致孩子不耐煩而發脾氣,所以我們要適當地“捧捧”孩子,避免過多地批評。孩子喜歡父母誇獎,在父母要他做事之前,隻要誇他是“乖孩子,真聽話”,即使他在做有趣的遊戲也會乖乖地聽從安排,做應該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我們不僅要向他指出來,更重要的是鼓勵他改正缺點。例如,孩子怕看醫生,一進醫院就鬧,我們可以說:“小寶真勇敢,是個乖孩子。”孩子得到鼓勵、誇獎,就會順從地讓醫生檢查。平常我們要善於鼓勵孩子進步,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九、避免訓斥
孩子對父母的一些細微的表情、動作變化非常敏感,很會看父母的眼色行事。每當孩子看到父母高興的神色、讚許的目光,孩子會更加聽話,進一步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當看到父母搖頭皺眉或有其他不愉快的表情,便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偏差,並能改善過來。父母用無聲的語言教育孩子,這樣可以避免大聲訓斥、強製管壓等手段所造成的不良後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十、冷卻
孩子有時為了滿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或雖是合理的但是當時不能滿足的需要,會一意撒嬌,哭鬧不停。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特別冷靜,切不能被孩子的眼淚所蒙騙。哭,往往是孩子想達到某種目的的主要手段。孩子往往一麵哭,一麵在觀察父母的表情。這時你越是舍不得他哭,他越覺得需要滿足的可能性大,也就哭得越厲害。如果我們嚴厲地批評他,並下決心不理睬他,時間一長,孩子知道滿足的希望沒有了,同時又怕失去父母的愛,漸漸地就會安靜下來。這就是一種時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