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促進感官的發展
孩子對色彩、形狀、質地的感受及其發展,對他日後參觀博物館影響至深。
色彩和孩子討論家中的油畫、雕刻、水彩畫的色彩,也可以討論孩子自己作品的色彩。由小處到大處,由室內到戶外。並且為孩子訂“作業”,諸如,你能找出綠色的東西來嗎?那片樹葉有幾種顏色?鼓勵孩子仔細觀察大自然的顏色,如石頭、水泥、泥土的顏色,這些東西可以加強孩子顏色的概念。
形態要培養孩子對質地的感受力,可以讓他用指尖去感受(如桌子、地板、窗子、植物、布料、頭發),也可以讓他摸摸家中的陳設。讓一群孩子圍成圈圈分別描述對某一件東西的質感,或者也可以蒙住他們的眼睛,讓他們傳遞各種質料的球、布袋子、盒子、盤子、碗、砂紙等等,由他們描述對質地的感覺。
3.激發想象力
激發想象力,對幼兒而言,最明顯的來源就是圖畫書、孩子自己的作品、別人的作品及自然現象。
念故事給孩子聽,也要孩子念給你聽,即使他不識字也憑空捏造或看圖說話。問孩子“看到什麼啦?”“告訴我你畫的是什麼?”“它像什麼?”等等。
4.出發的程序
(1)停留的時間任何博物館幼兒都不適於長時間停留(每次以大約20分鍾為宜),隨著年齡的增長再斟酌加長。若孩子確有興趣繼續參觀,可考慮加長時間。但與其到頭來興味索然,不如讓他意猶未盡,而有下次再訪的興致。
(2)參觀的焦點第一次帶孩子進博物館,應先從某一區的某一個展覽室開始,日後再依次將範圍擴大。最初先將焦點集中在具體的內容上,其次才延伸到抽象的作品。對於抽象的畫作,不妨先由熟悉的主題做嚐試,如人、動物,進而到較為陌生的題材;先強調故事,再論及色彩、形狀、風格等。
(3)人數一開始最好一個大人帶領一個兒童,再逐次增加人數。
(4)假若你的孩子是第一次去參觀博物館,你要事先告訴他:你們將要做什麼,乘什麼交通工具去,會看到什麼,甚至到哪兒吃東西。
(5)讓他先看照片,或帶他從博物館的牆外經過,告訴他:你們登上許多階梯之後,會看到入口處大盆的鮮花,然後是牆上的畫,周圍的擺設以及裝飾……
如果能把這些“事前準備”視為博物館整體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做好周全的安排,將有助於博物館教育與兒童發展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