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做事先做人,讓好習慣幫助你成功 第一章好口才能使你雄辯滔滔,占盡上風——好習慣幫助你成為最會說話的人(1 / 3)

上篇做事先做人,讓好習慣幫助你成功 第一章好口才能使你雄辯滔滔,占盡上風——好習慣幫助你成為最會說話的人

有話好好說

紀曉嵐是眾所皆知的機智才子,此外,他還是個絕佳的溝通高手。紀曉嵐在小的時候就已經有非常了不起的語言才能了。有一次,他和幾個孩子在路邊玩球,一不小心,把球丟進了一個轎子裏。

大家匆匆忙忙地跑過去一看,這可不得了!轎子裏坐的竟然是縣太爺,不僅如此,那顆皮球還不偏不倚地擊中了他的烏紗帽!

“是誰家的孩子膽敢在這裏撒野?”烏紗帽被天外飛來的一球打歪的縣太爺怒斥道。孩子們一哄而散,惟獨紀曉嵐挺著胸膛,走上前去想討回皮球。

紀曉嵐恭敬地對縣太爺說:“大人政績卓越,百姓生活安樂,所以小輩們才能在這裏玩球。”

縣太爺一聽,氣馬上消了一半,他笑著說:“真是個小鬼靈精!這樣吧,我出個上聯給你對,要是你對得上,我就把球還給你。”

縣太爺環顧了一下四周,出了道題目:“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紀曉嵐眼睛一轉,說出了下聯:“太斧二千石,獨公……”

“獨公什麼?趕快說啊!”

“大人,如果把我的球還給我就是‘獨公廉’,要不然就是‘獨公……’”紀曉嵐故意支支吾吾地不說下去。

縣太爺看到這種情形,不由得哈哈大笑,他一邊把皮球還給紀曉嵐一邊笑罵道:“好小子,真有你的!我才不要中了你的圈套,成了‘獨公貪’咧!”

一言定江山,一個人的談吐便有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征服一個人,以至於征服一群人,有很多時候用的往往不是刀劍,而是舌頭。因此可以說,有話好好說,把好話說好,生活無形中就多了一種資本。

把話說在點子上

“吹笛要按到眼兒上,敲鼓要敲到點兒上”,話說在點子上對方自然會欣然接受。

古人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話也是如此,話不在多,點到就行。在生活節奏緊張快速的現代社會中,沒有人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聽你的長篇大論。這就要求你在談話時要做到言簡意賅,一針見血。

喬治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大亨,資產逾10億美元。某年他與商業夥伴戴維從加州飛往中國某大城市,準備投資建廠,尋找合作夥伴。三天後,喬治坐到了談判桌前,談判對象是我國某一大型企業的領導。這位領導精明能幹,通曉市場行情,令喬治頗為欣賞。聽了這位領導對合資企業的宏偉設想後,喬治感到似乎已看到了合資企業的光輝前景。正準備簽約時,忽聽這位領導又頗為自豪地侃侃而談道:“我們企業擁有2000多名職工,去年共創利稅700多萬元,實力絕對雄厚……”

聽到這兒,喬治暗暗地掐指一算:700萬元人民幣折成美元是90餘萬,2000多人一年才賺這麼點兒錢。而且,這位領導居然還十分自豪和滿意。這令喬治非常失望,離自己預定的利潤目標差距太大了!如果讓這位領導經營的話,是很難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利益的。於是決定立即終止合作談判。

試想一下,假若那位領導不說最後那句沾沾自喜的話,談判也許會以另一種結局而告終。那位領導最後那些不著邊際更是畫蛇添足的話,不僅暴露出他自身弱點,而且令外商失去了合作的信心,最終撤回投資意向,的確是多餘之至,應該引以為戒。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習慣於喋喋不休、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而又詞不達意,語無倫次,讓人聽而生厭;還有的人喜歡誇大其詞,侃侃而談,說話不留餘地,沒有分寸。這樣都容易造成畫蛇添足的惡果。因此,我們“在開口之前,應先讓舌頭在嘴裏轉十個圈”。把多餘的廢話“轉掉”,準備一些簡單明了的話,一開口就往點子上說,千萬不要東拉西扯,不知所雲。

一言可以得人心

1903年12月17日,是人類第一次駕駛飛機離開地麵飛行的日子。美國發明家萊特兄弟完成了這一曆史創舉後,到歐洲旅行。

在法國的一次歡迎宴會上,各界名流慶祝萊特兄弟的成功,並希望他倆給大家講講話,再三推托之後,大萊特走向了講台,而他的演講隻有一句話:

“據我所知,鳥類中會說話的隻有鸚鵡,而鸚鵡是飛不高的。”

這句精彩的話,博得全場熱烈的掌聲。

萊特可以詳盡地介紹自己科學發明的經過,也可以談論科學家的實幹精神。但他的一句話,已高度地概括了創造的艱難和埋頭苦幹的精神,就是這樣一句話,已足以留給觀眾十分深刻的印象。

說一個人口才好,並不是指他怎麼在人麵前侃侃而談,或者同樣一件事經他嘴一說就天花亂墜。而是說他每一次說話都能起到說話的作用。古語講,“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說話也一樣,不著重點的廢話連篇,往往抵不上一句有根有實的話所能發揮出的作用。俗語“豆腐多了都是水,話多了都是唾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對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稱呼

稱呼,是指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也是當麵招呼對方,以表明彼此關係的名稱。它是人際交往語言中的先行官。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正確、適當的稱呼,反映著自身的教養和對對方的尊重程度,甚至還體現著雙方關係發展所達到的程度。

現在社交場合中,稱謂語一般有五種。

1.姓名稱呼

姓名稱呼是對於一些年齡、職務相仿,好同學、好朋友、好同事等常用的稱呼語。按照國際慣例,在正規社交場合一般都要用全稱。如王滋、小惠等。

2.職務稱呼

職務稱呼是一種以被稱呼人所擔當的職務來作為稱呼語的稱呼。如經理、局長、廠長、院長、書記等。

3.職業稱呼

職業稱呼是一種以被稱呼人所從事的職業來作為稱呼語的稱呼。如老師、律師、護士、服務員等。

4.通稱

通稱也叫一般稱呼。這是在社交場合最簡單、最常用的稱呼,可以適用所有的陌生人。這種稱呼不區分聽話人的職務、職業、年齡。如同誌、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等。

一般在社交場合,男士不論年齡大小都可稱呼先生、同誌。婦女不管年齡大小也都可以稱呼女士。在知道對方已經結婚的情況下對女子可尊稱為太太。對未婚女子一般稱呼小姐,但若不知道對方婚否,則也可以用小姐稱呼。

對於男士的通稱,稱呼同誌的在現在的社交場合用的遠比先生要少,它隻在某些場合用於對政府領導、警察、軍人和公務員等的稱呼。在涉外場合對於女性一般都要稱呼女士,這是對女性的一種尊重。

5.親屬稱呼

對親屬的稱呼,多年來已經形成規範,如父親的父親稱“祖父”,父親的祖父應稱為“曾祖父”。姑、舅之子應稱為“表兄”、“表弟”,叔、伯之子應稱為“堂兄”、“堂弟”。對待親屬的稱呼,有時講究親切,不一定非常標準,如兒媳對公公、婆婆,女婿對嶽父、嶽母,都可以稱呼“爸爸”、“媽媽”。這樣稱呼主要是表示與對方‘不見外”,是自家人。

在社交場合,親屬稱呼在傳統意義上,有敬稱和謙稱兩種。對輩分或年齡高於自己的親屬,可用謙稱,一般在其稱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姐”等。稱輩分或年齡低於自己的親屬,可在其稱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稱自己的子女時,可在其稱呼前加“小”字,如“小兒”、“小婿”等。對別人的親屬,應采用敬稱,在其稱呼之前加“尊”、“令”、“賢”字等。如對其長輩,在稱呼前應加“尊”字,如“尊母”。對其平輩、晚輩,在稱呼前加“賢”字,如“賢妹”、“賢侄”。若在其親屬的稱呼前加“令”字,一般不分輩分和長幼,如“令堂”、“令郎”、“令愛”等。

如何做自我介紹

“我叫柴××,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專業1968年的畢業生,1981年又在省電大學習工業管理,獲本科文憑。

“從1970年起我就在××汽車製造廠油泵車間當技術員,1980年晉升為工程師。從1983年起直到現在,承包廠服務公司的汽車修理廠。這些年來,我一直研究國內外關於機械加工方麵的先進技術,對汽車油泵的品種、規格、型號、質量、工藝流程、銷售情況也比較熟悉,有一定的管理經驗。我今年45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期,很想幹一番事業。我個人做事果斷,敢於拍板,敢於負責。隻要給我一定的時間,比如說10天吧,就能把全部情況弄清楚,拿出辦廠的具體方案,提出上繳利潤的指標。”

這是某汽車油泵廠的柴××同誌在投標時所作的自我介紹,較為具體詳盡,既全麵介紹了自己的學曆、經曆、興趣、專長、能力和性格,又表示了自己的願望和信心,因而贏得了招標單位的初步信任,為後來的中標打響了第一炮。

自我介紹,在一般情況下就是把自己的情況介紹給陌生的交際對象。如姓名、身份、職業、特長等,意在使對方了解自己,盡可能為自己提供方便,並與對方建立聯係。人們初次見麵,都會產生一種了解對方並渴望得到對方尊重的心理,及時簡明的自我介紹,可以滿足對方的這種渴望,對方也會以禮相待,作自我介紹。

在社交活動中,如果希望新結識的對象記住自己,作進一步溝通與交往,自我介紹時除姓名、單位、職務外,還可提及與對方某些熟人的關係或與對方相同的興趣愛好。

進行自我介紹,要簡潔清晰,充滿自信,態度要自然、親切、隨和,語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視對方。在社交場合或工作聯係時,自我介紹應選擇適當的時間,當對方無興趣、無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於處理事務時,切忌去打擾,以免尷尬。若在講座、報告、慶典、儀式等正規隆重的場合向出席人員介紹自己時,則應簡短又細致地介紹自己。

怎樣選擇話題

美國女記者芭芭拉·華特初遇美國航空業界巨頭亞裏士多德·歐納西斯時,見他正與同行們熱烈討論著貨運價格、航線、新的空運構想等問題,芭芭拉沒法插上一句話。在共進午餐時,芭芭拉靈機一動,趁大家談論業務中的短暫間隙,趕緊提問:“歐納西斯先生,你在海運和空運方麵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是令人震驚的。你是怎樣開始的?當初你的職業是什麼?”這個話題一下叩動了歐納西斯的心弦,他立即同芭芭拉侃侃而談起來,動情地回顧了自己的奮鬥史。

一般情況下,談話要選擇一些容易引起對方興趣的話題,這樣有利於創造一個輕鬆活躍的談話氛圍,使交談得以深入、友誼得以發展。

但在選擇話題時,要顧及談話對象。一個話題,隻有讓對方感興趣,談話才有維持和繼續的可能。比如,自己是球迷,就切莫以為別人都是球迷。逢人就談球賽,遇到對球不感興趣的人也大談特談,讓對方感到索然無味、失去興趣。

有一位女記者,在雞尾酒會上與伊麗莎白女王進行了簡短的交談。記者問女王昨天是不是在風雨中視察過鐵礦。女王聽後非常吃驚。原來女王的外衣被什麼東西染上了紅褐色,經女記者的提醒,女王才發現。女記者從關心女王的外衣開始,自然引起女王的好感,使這次交談獲得了成功。

日常生活中,同病人談治病強身的事情,同家長談培養子女的方法,同青年人談今後的發展目標,同家庭主婦談安排生活的訣竅,同學生談提高學習效率……這些話題無一例外都是對方樂於接受的。

選擇話題除了看人之外,還要看場合。會話是在一定場合、情境之中進行的,話題應當同場合、情境協調,不協調的話題不但大煞風景,而且還有可能損害人際關係。喜慶的場合,不能談令人傷感或通常認為不吉利的話題。悲哀的場合,不能談令人捧腹大笑的話題,也不宜談婚戀喜慶等話題。

沒話找話的藝術

與人交談中,找話題如同寫文章一樣,有了一個好題目,往往會文思泉湧,一揮而就。請人辦事,因目的性太強,往往會出現沒話說的尷尬場麵。此時,若能迅速找一個能與對方進行良好溝通的話題,無疑便有了一個成功的開端。那麼,怎樣找到能夠使雙方或多方順利暢談的話題呢?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麵對眾多的陌生人,要選擇眾人關心的事件為話題,把話題對準大眾的興奮中心。這類話題是大家想談、愛談、能談的,人人有話,自然就說個不停,以致引起許多人的議論和發言,導致“語花”飛濺。

2.巧妙地借用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借此引發交談。有人善於借助對方的姓名、籍貫、年齡、服飾、居室等,即興引出話題,常常取得好的效果。“即興引入”法的優點是靈活自然,就地取材,其關鍵是要思維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聯想。

3.先提一些“投石”式的問題,在略有了解後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談得略為自如。如在聚會時見到陌生的鄰座,便可先“投石”詢問:“你和主人是老鄉呢還是老同學?”無論問話的前半句對,還是後半句對,都可循著對的一方麵談下去;如果問得都不對,對方回答說是“老同事”,那也可談下去了。

4.問明陌生人的興趣,然後投其所好順利地進入話題。如對方喜愛象棋,便可以此為話題,談下棋的情趣,車、馬、炮的運用等。如果你對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談得投機;如果你對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個學習機會,可靜心傾聽,適時提問,借此大開眼界。

引發話題方法很多,諸如“借事生題”法、“即景出題”法、“由情入題”法等。可巧妙地從事某事、某景、某種情感,引發一番議論。引發話題,類似“抽線頭”“插路標”,重點在引,目的在導出對方的話茬兒。

說話說到位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這可是攸關後代子孫的萬年基業,群臣們自然當仁不讓,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還吵不完。

漢高祖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卻不服,私底下議論紛紛。

封爵受祿的事情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眾臣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群起爭議,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傷,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屢戰屢勝,功勞最多,應當排他第一。”

劉邦在封賞時已經偏袒蕭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己見,但在他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揣測出劉邦的心意,於是就順水推舟,自告奮勇地上前說道:

“大家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戰功,但都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好幾年,軍中缺糧,也都是蕭何輾轉運送糧食到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避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順利接濟皇上的,這些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你們又憑什麼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居次。”

這番話正中劉邦的下懷,劉邦聽了,自然高興無比,連連稱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首位,可以帶劍上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將近一倍。他憑著自己察言觀色的本領,能言善道,舌燦蓮花,享盡了一生榮華富貴。

說話,要懂得什麼時候說什麼話;說了,還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才實料,如果沒有真知灼見,從他嘴裏吐出來的話也許能一時吸引他人,卻不能一世蒙蔽他人。

說話要有分寸

說話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話,也會平添幾許分量,話少又精到,給人感覺深思熟慮。而說話的分寸決定與你談話的對象、話題和語境等諸多因素的需要。換句話說,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麵則是“失度”,什麼叫做“失度”呢?一般說來,對人出言不遜,或當著眾人之麵揭人短處,或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卻都說了。這些都是“失度”的表現。下麵我們就簡要介紹一些在談話中禁忌的話題,接觸這些話題容易導致談話“失度”,產生不良效果。

1.隨意詢問健康狀況。向初次見麵或者還不相熟的人詢問健康問題,會讓人覺得你很唐突,當然如果是和十分親密的人交談,這種情況不在此列。

2.談論有爭議性的話題。除非很清楚對方立場,否則應避免談到具有爭論性的敏感話題,如宗教、政治、黨派等易引起雙方抬杠或對立僵持的話題。

3.談話涉及他人的隱私。涉及別人隱私的話題不要輕易接觸,這裏包括年齡、東西的價錢、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4.個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傷害,例如他離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當然,若是對方主動提起,則要表現出同情並聽他訴說,但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問不休。

5.講一些不同品味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話,在房間內說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尷尬和反感。

在人際交往中,談話要有分寸,認清自己的身份,適當考慮措辭。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應該怎樣說才能獲得更好的交談效果,是談話應注意的。

同時還要注意講話盡量客觀,實事求是,不誇大其詞,不斷章取義。講話盡量真誠,要有善意,盡量不說刻薄挖苦別人的話,不說刺激傷害別人的話。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有一次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周恩來總理說:“我發現你們中國人走路都喜歡弓著背,而我們美國人走路大都是挺著胸!這是為什麼。”對基辛格這句話首先要作出準確的判斷,是惡意,還是玩笑。不能說這話是十分友善之談,但也沒有明顯的惡意,氣氛和情緒並不是對立的,說的情況基本屬實,話語本身帶著調侃的色彩。所以,回答也要用調侃的口吻,恰如其分。周總理回答說:“這個好理解,我們中國人走上坡路,當然是弓著背的;你們美國人在走下坡路,當然是挺著胸的。”說完,哈哈大笑。周總理的應變確實敏銳,分寸掌握得十分恰當,既有反唇相譏的意味,又帶著半開玩笑的情趣;既不影響談話的友好氣氛,又符合當時說話的場景和說話者的身份,不卑不亢、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