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吳越爭霸的大背景 八、吳越恩怨
越國君主的祖先,是禹的遠世子孫。據傳夏時後帝少康有一位小兒子,被封在會稽,號稱無餘,負責看守供奉禹的祭祀。他的後代就留在當地,並征服了當地的土著,成為那裏的首領。越國同吳國一樣,原本都是遠離中原的偏僻之地,越國甚至比吳國還要落後,直到戰國時還被中原諸國譏笑為“斷發文身”的蠻夷之地。越國在吳國興起後還作過吳的屬國。
越國的興起同吳國一樣,都是當時大國政治戰略的產物。晉國為了同楚國爭霸,就扶持吳國,來牽製楚國的側翼;而楚國則為了牽製吳國,又扶持了吳國的屬國越國。這從越國幾位著名的大臣就可以看得出來,越國興起的幾位名臣範蠡、文種都是楚國人,是楚國著名的才士,他們到越國的目的自然是助越攻吳。
越君允常得到楚國的幫助,開始稱王,並脫離吳國的統治。允常趁吳國正在大舉進攻楚國之際,幾次攻吳,但由於越國畢竟剛剛崛起,力量有限,並沒有對吳國造成致命的危害。這也是吳越兩國恩怨的開始。對於立誌北上中原爭奪天下霸主的吳國君臣來說,背後的越國猶如心腹大患,隻有消除了這個臥榻之側的敵人才能安心北上。
公元前496年,闔閭得知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年輕新立,認為這是征服越國的絕好時機,於是大舉興兵,禦駕親征。伍子胥認為伐喪是一件不義之事,曾以時機不成熟為由勸阻闔閭的盲目行動,“越雖襲吳,方有大誌,不應攻伐”,結果為闔閭所拒絕,闔閭也竟因犯此大忌而不幸殞命。
吳越兩軍在擕裏(今浙江嘉興一帶)對陣,勾踐看到吳軍軍容威壯,於是按兵不動,嚴陣以待。先是兩次派敢死隊衝鋒,被吳軍全部消滅,而陣勢卻一點也沒亂。於是他又派出三十個死囚,跑到吳軍陣前,先是表演了自己為什麼會成為死囚,把吳軍搞得莫名其妙,臨了突然站成一排,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接一個的提劍自刎了,看到這樣的情景,久經沙場的吳軍也被驚呆了,越軍趁此衝鋒,吳軍措手不及,慌亂中闔閭被越將靈姑浮用戈擊中了腳趾,在軍隊撤退途中,因為傷口感染,居然就這樣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臨終之時,再三囑咐其子夫差:“必毋忘越!”一代春秋霸主,竟如此出人意料的隕落了。
越國雖然勝了這一戰,但是一方麵由於勾踐剛繼位為王,尚未在國內站穩腳跟,另一方麵也懾於吳國的威勢,沒有敢於發動對吳國的進一步軍事行動。
闔閭隕落,夫差登上了吳國王位,是為公元前495年,夫差元年。夫差上台的時候,楚國經過十年的修養已經慢慢的緩過勁來,開始了對其外圍小國的清掃,正在進行著重登霸位的準備。而越國在新王勾踐的統治下,也別顯著一番生機。吳越,吳楚之間的糾纏依然沒有結束的跡象,曆史的探照燈,依然打在了中華大地的東南一隅。
夫差是一個好功業,有野心的君主,要做出自己的一番事業,首先就要盡量掙脫闔閭的陰影。伯嚭就在這個時候走進了夫差政權的中心,被命為吳國的太宰。雖然吳國內部隱藏著權力分歧的暗流,此時吳國對外的大政方針卻還是一致的:先南滅越國,再北謀中原。越國,這個吳國曆來的心腹大患,如今又加上了闔閭的血債,便不可逃避的要成為夫差試刀的第一個犧牲品。夫差派人立在門口,每天夫差經過門庭時,門人便喝問:“夫差,你難道忘了勾踐的殺父之仇了嗎?”夫差便答道:“不敢忘!”於是夫差每日勤於治國,習於射禦,厲兵秣馬。
夫差二年,越王勾踐看到吳國國中景象,知道兩國終不免一場惡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不顧大夫範蠡的勸告興兵伐吳。吳王也盡發國中精兵,南下越國。兩軍相會於夫椒,越軍大敗。吳軍乘勝追擊,直搗越國中心。把勾踐和他的五千軍隊圍在會稽山中(今浙江紹興一帶)。越國君臣商議之下,決心納國求降,並以大夫文種為使。
文種袒露上身,膝行來到夫差跟前再拜而說道:“大王您的臣下勾踐的陪臣文種在這裏懇求大王:勾踐願作大王的臣子,我們的子女為吳人做牛馬,我們的寶器你們可以盡管拿去。但是請不要毀壞我們的宗廟,以讓夏禹的遺裔絕祀。”夫差於心不忍,正要答應。伍子胥進言道:“當年有過氏的後羿滅夏後氏,除根未盡,二世而少康複國。如今吳國不如有過氏強大,而勾踐卻遠強於當年的孤兒少康。大王千萬不能答應啊。”於是夫差不置可否的把文種打發走了。
得知吳王沒有明確的回答後,勾踐感到無路可走,就想要殺了妻兒,焚了寶器,作必死的一爭。文種勸道:“吳國太宰伯是個貪財好色之人,可以以財色誘之,以勸吳王。”伯嚭果然欣然接受。於是文種再次麵見夫差,頓首道:“懇請大王赦免賤臣勾踐之罪,接受越國的寶器。否則我們的五千甲兵將個個以一當十,作最後一拚,大王的軍隊也未必能討到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