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吳越爭霸的大背景 七、子胥複仇(1 / 2)

第一章吳越爭霸的大背景 七、子胥複仇

孫武等人率軍千裏轉戰,直下三關,近逼漢水,柏舉決戰,大獲全勝,窮追猛攻,終破楚入郢。這是春秋曆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所以曆史學家範文瀾先生在他的《中國通史簡編》中稱其為“東周時期的第一大戰爭”。

據《戰國策卷十四·楚一》載,吳、唐、蔡聯軍五戰入郢後,楚昭王狼狽出逃,嚐盡了顛沛流離的辛酸。楚王先是逃入雲夢澤中,晚上睡覺的時候遇到草莽山寇的攻擊,幸得大夫尹固用身體擋住了他們的刀劍。雲夢澤呆不下去,楚昭王又急往鄖地奔去,鄖公見楚王大喜,要把昭王藏起來避免被吳軍追殺,誰知鄖公的弟弟懷大怒道:“昭王是我們的仇敵,應該殺了他。當年其父平王殺了我們的父王,你今天怎麼居然還要包庇他。”但昭王生活在春秋時代,尚有些守禮稟節的人在。鄖公辛說道:“君主殺了臣下,怎麼敢以此為仇呢?況且乘人之危,不是仁者所為。滅了別人的宗廟使其絕祀,不是孝者所為。做事情而沒有堂皇的名義,不是智者的所為。”但其弟仍執意報仇,鄖公被逼得無奈,隻得和他的三弟偷偷地帶著昭王朝隨國(今湖北隨州)奔去。

吳兵聞迅追到隨國,隨君以占卜定,天不亡楚,根據卜辭,獻昭王不吉。於是隨君就對吳人說:“以隨國的僻小,如此鄰近楚國而能夠奉祀到今天,實在是多賴楚國的眷顧,兩國盟好至今未改。今天楚國一夕有難,如果我們就此棄之不顧,實在於心不忍。如今你們已經平定楚國,如果能夠使民降服,又有人敢不聽令,何必非要至楚子孫於死地呢?”吳軍遂退。昭王也就此結束了逃避追殺的生活,一個大國的諸侯,因為外敵的逼迫而如此之慘,在春秋的曆史上大概也沒有第二人了。

吳闔閭則是躊躇滿誌,不可一世,他眼見數世強敵終敗我手,稱霸大業取得了重大進展,驕奢傲慢之心油然而生。楚國郢都的富庶繁華又讓各種欲望猛然滋生,必據之而心甘。吳軍最高統帥在這種可怕的偏激心態下,開始了對郢的占領。在他的帶領下,聯軍在郢都內大肆燒殺搶掠,搗毀楚國宗廟,將宗廟中陳設和財寶洗劫一空,砸毀了搬不走的楚國重器“九龍之鍾”。

不僅如此,伍子胥還率兵掘開了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左足踐腹,右手挾目”,大罵楚平王以泄憤恨,這一幕,傳到了中原諸侯的耳裏,甚至一直傳到今天,多少都會讓人有些不寒而栗。

他的好朋友申包胥看到伍子胥為報私仇而把自己的祖國滅了,還要在死人身上出氣,就派人去對他說:“虧你還是楚國人,你太過分了!”伍子胥對來人說:“我已經老了,日子有限,我急於報仇,沒有別的辦法,隻好做這樣違背常理的事!”

為了報複楚國君臣,伍子胥想到了一個更讓人覺得不啻禽獸的計劃:讓眾吳軍按照自己的等級,分別住到對應楚人的家中,任意奸淫其家中的婦女。於是,闔閭進了楚宮,子胥,孫武,佰嚭也分別到了子常,司馬戌等的家中。這樣做,對於全體楚人乃是極大的侮辱,激起了楚國民眾的憤恨,他們紛紛“奮臂而為之鬥”,“各致其死”,決心將吳軍逐出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