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吳越爭霸的大背景 六、吳楚決戰(1 / 3)

第一章吳越爭霸的大背景 六、吳楚決戰

唐是吳楚間一個較小的國家,蔡則是春秋十二諸侯之一,本都依附於楚國。公元前507年,當時的唐成侯和蔡昭侯一起去朝見楚昭王,為了表示忠心和誠意,各自獻上了他們最心愛的珍寶。蔡昭侯有兩個精美的玉佩和兩件絕色的襲皮大衣,他“獻一佩一襲與昭王”,自己留了一套。同樣,唐成公把僅有的兩匹名叫“肅爽”的千裏馬送給了楚昭王一匹,自己留了一匹。楚昭王見到這兩樣稀世珍寶非常高興,盛宴款待了兩國國君。

但是,二君誠心獻寶不僅沒有給他們帶來福音,反而招來了橫禍。他們剛一回到館舍,令尹子常派來的人已等在那裏。楚國令尹名囊瓦,字子常,為人貪“賄而信讒”錯庸無道,他聽信費無極的讒言無罪而殺這豐了楚左尹宛,致使伯逃往吳國,又無故殺害了中尹陽令終,讓楚人大為不安,謗言四起。子常在朝堂上一看到兩位諸侯所獻的珍寶,立即產生了要將二位諸侯手中留下的那件占為己有的念頭。無奈二位諸侯無論如何也不肯答應獻出寶物,子常便懷恨在心,到楚昭王麵前搬弄是非,昭王信以為真,下令將二諸侯軟禁了起來。子常還指使手下揚言要軟禁三年,後來成公的下屬設計將唐成公的“肅爽馬”盜出送給子常,子常才放唐成公回國。蔡國人也隻得學習唐人的辦法,把蔡昭侯自己僅有的玉佩和襲衣送給子常,才得以回國。唐蔡兩君都被楚令尹子常留在楚國待了三年。

受此大辱,蔡昭侯在回國路上指天發誓:“不報此仇,決不再渡漢水到楚國來!”說完將自己隨身帶的玉佩解下投入江底,表示自己一定要實踐這個誓言。

蔡昭侯回國後,先向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定公申告,願以其子和其大夫之子為質,要求盟主晉國伐楚,晉平公答應了蔡侯的請求,並將此事轉報給周敬王。於是,以晉國為首的共18國諸侯都來到召陵參加討伐楚國的會盟,決定由晉國的軍事統帥負責率領聯軍。由於此次討伐完全是為唐、蔡兩國諸侯而起的,所以晉國統帥荀寅覺得有資格向他們索取些報酬,於是私下向蔡侯索取那件銀鼠裘皮襖。蔡昭侯沒有料到又遇到一個子常式的人物,一則生氣,二則也無法馬上辦到,於是就拒絕了荀寅的要求。荀寅便以天氣不好,連降大雨無法行軍為由,私下解散了盟軍,結束了這次大規模聯合行動。晉國也“於是乎失諸侯”喪失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伐楚不成,蔡昭侯心有怨氣無處發泄,回國途中順便滅掉了沒有參加這次伐楚會盟的沈國。楚國聽說蔡國滅了沈國,且伐楚盟軍已經解散,便派令尹子常為將,率領大軍前來攻打蔡國。蔡昭侯走投無路,索性向楚國的宿敵吳國求救。為了表示決心和誠意,蔡昭侯還將自己的兒子公子乾送到吳國作為人質,懇求吳國發兵救蔡。

吳國一直密切關注著楚國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和變化,此時的楚國內因子常等人的搜刮而民怨沸騰,外因楚國君臣的胡作非為而結怨甚多,許多原來依附於楚的小國也紛紛脫離它的控製,楚國現已處於內外交困的危險境地。現在蔡侯求救於吳,這對於吳來說真是求之不得。

因蔡伐楚從道義上增強了吳軍的力量。伐楚的發起者是蔡而不是吳,如果吳國無故大舉侵楚,在道義上就難於得到國內外的支持。現在楚令尹子常無道,欺淩鄰國,遭唐蔡怨恨,吳應蔡請求而伐楚就是正義之舉,就是有道伐無道。特別是在18國諸侯伐楚未果之後,吳國高舉伐無道強楚的大旗,就更顯示了吳的秉持正義,成了天下唯一敢於與暴楚抗衡的英雄。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任命孫武為大將,伍子胥、伯嚭為副將,胞弟夫概為前敵先鋒,傾全國兵力水陸三萬餘人,聯合唐、蔡,出征楚國,進行了這一春秋曆史上罕見的大規模遠征。柏舉之戰,這場春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役,時代的最強音,在滔天大浪,震耳的旗鼓聲中來開了帷幕。

吳國雖然隻有三萬兵力,但這支軍隊跟隨孫武進行過六年疲楚戰爭,久經沙場,訓練有素,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精銳之師。特別是它極善於水戰,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各類戰艦,如大翼、小翼、樓船等,都是裝備精良,具備進攻與防守功能。從軍隊的素質和武器裝備上來看,吳軍都堪稱當時中國的一流軍隊。但是,楚國畢竟是一個幅員寬廣的大國,它有過稱霸中原的輝煌曆史,後來雖然日漸衰落,但仍長期稱霸南方,且兵多將廣,擁有一支20萬人的龐大軍隊。如果同楚軍進行麵對麵的陣地戰,即使吳軍有所收獲,但肯定會損失慘重,破城入郢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針對這一客觀現實,孫武等人在破楚入郢的戰略運籌中精心策劃,深入研究了吳、楚之間的地形之後,以“避實擊虛”為原則,確定了千裏破楚的進軍路線。最後,為避免攻打堅城郢都,孫武選擇了柏舉為決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