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吳越爭霸的大背景 五、豫章之戰(1 / 2)

第一章吳越爭霸的大背景 五、豫章之戰

吳王闔閭四年秋,即公元前511年,孫武指揮由他親自訓練的吳軍“一師”進攻夷城(今安徽渦陽西北)。吳軍此舉隻是按照“疲楚、誤楚之計”,調動楚軍主力,使他們背離吳軍主力真正的進攻方向,以便乘虛破敵。果然,楚軍主力大舉援夷。孫武調動楚軍主力的目的達到後,隨即放棄攻夷,卻調集吳軍主力南下近千裏奔襲潛邑和六邑。潛、六在楚國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楚軍左司馬指揮楚軍主力又慌忙南下以解二城之圍。楚軍主力原本為救夷城長途奔波,已十分疲勞,還在又要回師南下,千裏馳援,形勢已非常被動。待楚軍到達目的地後,吳軍早已不見蹤影,隻留下了一座荒城等待楚軍,城中百姓也大部分被吳國脅迫遷往吳國。楚軍無奈,隻得將剩下的百姓也遷往南城崗。

此時,孫武早已不失時機地調動吳軍的“第二師”去攻打弦邑。楚昭王在郢都得到被圍的戰報後,十分驚慌,急忙調集楚軍精銳兼程北上,等到楚軍的兩位主帥率領兩路人馬趕到豫章時,又聽說吳軍早已撤退。

吳軍這種淺嚐輒止的做法,給楚軍造成了錯覺,誤以為吳軍的行動僅僅是騷擾而已,而忽視了吳軍這些“佯動”背後所隱藏的真正動機,他們萬萬沒有料到,一場大的戰役就在眼前。公元前508年,正當吳軍不斷出擊、楚軍筋疲力盡之時,吳楚兩國開戰以來的最大一次戰爭——豫章之戰在孫武的精心策劃下爆發了。

在豫章之戰開始前,為了穩定吳國的後方,吳國先對越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武裝征服。這次戰爭的勝利對穩定吳國的後方十分重要,但也播下了兩國仇恨的種子。越國是楚國的盟國。在公元前544年,越國便開始參加以楚為首的攻打吳國的戰爭,三十多年來,隻要楚國派兵攻吳,越國便總是出兵配合、呼應楚國的行動。因此,吳國君臣都十分清楚,越國將是吳國爭奪霸業、攻克楚國的勁敵。公元前510年,闔閭為早日製服越國。以消除日後攻楚的隱患,決定攻伐越國。戰前,闔閭派人去越國,希望越國站在自己一邊,從吳伐楚,越王允常拒絕了。吳軍攻入越國境內,大敗越軍,使越對吳的威脅減少到了最低程底。

經過幾年的吳楚戰爭,吳國已將自己邊境的一些楚國的勢力鏟除或控製。這時,孫武、伍子胥開始與吳王闔閭一起謀劃大舉進攻楚國的計劃。孫武鑒於大別山以東江淮之間的豫章地區還在楚國的控製之下,因而決定先摧毀掉這道阻礙吳國將來長驅直入楚國的障礙。在豫章地區附近一帶,還存在一些獨立的小諸侯國。這些國家每年都要向楚另交納大量的賦稅,才能獲得楚國暫時的保護。孫武利用這些小國對楚國的不滿,策動桐國背叛了楚國,同時爭取了舒鳩國投吳。

孫武並沒有立即興兵伐楚,而是進行了大量的戰前準備。首先是加強了吳國邊境的防衛力量,造成一個“先為不可勝”有利態勢,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籌帷幄,終於在這年秋天完成了戰前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