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將豫章之戰的第一回合定為“伐交”。運用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謀略思想,“以全爭於天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到了吳王闔廬七年(公元前508年),便先後策劃楚的屬國桐和被楚兼並的舒鳩人或明或暗的叛楚附吳。
第二個回合稱為“死間”(即用楚國非常信任的人故意向楚國傳遞假情報,但類活動常有殺身之禍),說服楚國的另一個屬國舒鳩國,讓它派人告訴楚國說:“吳國並不想與強大的楚國為敵,如果一定要攻打吳國,吳國肯定非常害怕,那時它為了取得楚國對它的諒解,必定會去討伐曾經背叛楚國的桐國以示對楚的友好。”楚國國君沒有識破這個騙局,更不知是吳國的計謀,竟派大將率軍開赴吳楚邊境。隨後楚軍便集結於豫章附近觀望吳軍動向。孫武“驕敵”、“誘敵”的第二個回合的目標也順利實現。
豫章之戰的第三個回合是“卑而驕之”,將吳軍的所有戰船都擺在豫章附近的江麵上,做出就要出發討伐桐國的樣子以繼續欺騙楚軍,暗中卻迅速地把吳軍精銳之師調集到楚國的戰略重鎮巢城附近埋伏起來。潛師待機於巢城,最後奪取這一重要戰略城池才是孫武的真正意圖。
“因機取勝”是豫章之戰的第四個回合。是年十月,在豫章城駐紮了數月之久的楚軍,因遲遲不見吳軍發動對桐國的進攻,也不知吳軍究竟有何企圖,全軍上下戒備鬆懈,人心思歸。楚軍的主帥本是一個貪婪無德之人,直到豫章之戰的最後時刻,還處在毫無察覺的狀態。孫武指揮的軍隊始終引而不發,“靜若處子”,待到楚軍已失去銳氣、人心渙散時,吳軍“動如脫兔”,主力這時突然進抵豫章,將楚軍包圍,隻留一個缺口,對楚軍發起了猛攻,楚軍措手不及,拚命朝缺口逃竄,吳軍乘勢掩殺楚軍,一舉大敗楚軍於豫章,並一鼓作氣,連戰皆捷。於此同時,早已潛伏在巢城一帶的吳軍精銳也趁勢攻占了這個重要軍事重鎮。至此,豫章之戰以吳國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吳國在這次戰爭中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戰略利益,它一舉控製了吳楚兩國必爭的江淮流域的廣大地區,打開了通往楚國的天然屏障——大別山的東大門,為實現破楚入門郢戰略掃清了道路。
從闔閭三年“光謀欲郢”到現在過去了六年,六年中,吳先後取得了奪取楚國六、潛和居巢的多次勝利,吳楚力量對比發生了許多有利於吳的變化,吳國日益強盛而楚國執政者則在國內外越來越不得人心,楚國大夫鬥且見令尹子常隻知“蓄貨聚馬”,都說:“楚其之乎?”據《左傳》記載,自昭王繼位以來,楚國“無歲不有吳師”,幾乎年年都要同吳國相互征戰。吳國的騷擾和偷襲已經使楚國疲倦不堪,再加上楚國政治腐敗和用人不當,致使楚國在列國諸侯麵前的形象大受損害。在這種情況下,以楚令尹子常(即囊瓦)為索賄不成而囚禁唐、蔡二諸侯事件為導火線,曾引發了列國諸侯對楚國的一致聲討,楚國一度陷入外交孤立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