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武等人的指揮下,吳軍乘船由江入淮,然後由淮河逆水西上,經州來(約在今安徽鳳台)到達汭(約在今河南潢川),後舍船登陸,與唐、蔡聯軍彙合,不作任何逗留,由北向南迅速向大別山挺進。
這時楚國還毫不知情,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場空前的戰爭浩劫已經降臨到他們頭上。
三國聯軍進攻的方向主要是大別山與桐柏山之間的南北交通要衝。這一帶地勢險要,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原諸侯興兵伐楚的必經之道。楚國人原來為了防範中原伐楚,在這一重要戰略通道上設置了三個著名的關隘——大隧、直轅和冥阨(即今河南信陽市南的武陽關、九裏關、平靖關),古人稱之為義陽三關,它們是楚國東北方向的重要門戶。由於中原諸侯久已無力南進伐楚,而且吳國處在楚國的東南方向,所以楚國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吳國會從中原諸侯伐楚的路線上來進攻。所以隻在這三個關口上駐紮了少數守軍。三國聯軍采取“迂回偷襲”的方式,出其不意地迅速攻下了三個關隘,毫不費力就進入了楚國的腹地——江漢平原。三國聯軍日夜兼程,一直挺進到漢水左岸才安營紮寨。從這裏出發,過江不遠就可以到達楚國的都城郢了。
三國聯軍直下三關,一直打到漢水左岸,逼近郢都,楚國才如夢方醒,頓時舉國驚慌。還沒有經過周密的部署,楚軍20萬人馬倉促上陣。楚軍以令尹子常和左司馬沈尹戌為統帥,他們率領楚國大軍在沿漢水右岸慌忙布防,和三國聯軍“夾漢對峙”,形成了一種暫時的僵持局麵。
三國聯軍深入楚國腹地近千裏,利在速戰,不宜持久,此時,不利於聯軍的因素在成倍地增加,四麵受敵,沒有可靠的後方,後勤補給受到了極大的限製,如果楚軍迂回包圍,抄其後路,火燒聯軍停在船上的大批物資,斷其歸路,那樣三國聯軍的結局將是災難性的。而且,吳軍善於水戰,如今棄船登陸,長途跋涉,將士身心疲勞,對麵的漢水又是一道天然的防護屏障,楚軍的主力已集結於前,可謂險象環生。
而楚軍以主迎戰,貴在持久,如果能采取消磨三國聯軍的銳氣,打擊其後勤供應,就會使聯軍處於糧秣不濟、歸路斷絕的境地。這是楚國當時所能選擇的一個最好策略。楚國能否采用這一關鍵性的戰略,將會直接影響到這次戰爭的結局。
大敵當前,楚國召開了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左司馬沈尹戌在吳國疲楚的六年中,多次與孫武較量,深諳孫武的用兵之道,便建議道:由主帥令尹子常率楚軍主力依托漢水阻擊吳軍,不使其渡過漢水,並長期對峙,消磨銳氣,保證郢都的安全;由自己立刻率少部分兵力征發方城(今河南方城縣),調集那裏的部隊,襲吳軍的後路,毀壞吳軍舟船,燒毀他們戰船上的輜重,阻塞三關,斷其歸路。到那時,楚軍主力再渡過漢水從正麵進攻吳軍,我率軍從側後襲擊,一定能大敗吳軍。
令尹子常同意了他的意見,派沈尹戌北上調集援軍。自己在漢水與吳軍對峙,等待援軍到來。籌策謀劃既定,楚軍各路主帥便分頭行動。然而,就在沈尹戌按原計劃赴方城調兵遣將之時,武城大夫黑和大夫史皇的一番話使楚軍主帥令尹子常改變了主意。
武城大夫黑指出,楚軍應該迅速出擊,以楚軍的絕對優勢,一定可以擊敗聯軍。而另一位子常的親信將領大夫史皇也認為,楚國愛戴令尹您的人很少,而喜歡左司馬的人卻很多,如果讓左司馬占了首功,那麼今後您還有什麼資格立於楚國的朝堂之上?不如現在就聽眾武城黑將軍的計謀,立即渡漢水與聯軍決戰。
令尹子常本來就是一個既無膽識又無謀略之人,在聽了兩位大夫的話,利欲熏心,經不住兩位目光短淺的部下挑撥和慫恿,便置既定戰略於不顧,就輕率地指揮楚軍渡過漢水與吳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