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吳越爭霸的大背景 六、吳楚決戰(3 / 3)

楚軍一度過漢水,孫武就指揮軍隊先擺出決戰的架式,在小別山與楚軍交戰一場。吳軍與楚軍剛一交戰,孫武便指揮吳軍佯敗後撤,從小別到大別山,吳軍邊打邊退,一連三戰,都以吳軍的獲勝而告終。楚軍反而損兵折將。令尹子常像輸紅了眼的賭徒,依仗兵多將廣,依然緊逼不舍,終於被聯軍引到了預定的決戰地——大別山區的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

楚令尹子常率軍三戰三敗,愈陷愈深,處於進艱兩難的境地。這是,楚軍中多數將領已預感到情況的不妙,後悔破壞與左司馬沈尹戌事前約好的作戰方案。令尹子常見此,首先恐懼起來,主張立刻退兵,以避吳軍銳氣。但他的親信將領史皇一聽,馬上提出了反對意見,主張此時已無退路,無論如何也要打好這一仗。

令尹子常聽了這番話後立刻又猶豫不決起來,完全失去了決斷能力。既不作立即出戰、孤注一擲的打算,也不敢再談撤退之事,就這樣一籌莫展地困在那裏。龐大的楚軍因主帥的無能而處境進一步惡化,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一場對吳軍非常有利的決戰時機就這樣悄悄來臨。

公元前506年11月9日,吳楚兩軍在柏舉一帶擺開陣勢,進入最後的決戰時刻。但此時,隨軍作戰的吳王闔閭對於決戰時機是否成熟突然產生了懷疑。這時,闔閭的弟弟、吳國前鋒夫概一大早便來見吳王,向吳王請戰。但是,吳王闔閭仍恐準備不周,不同意發起進攻。

夫概回到自己的軍營,率領自己的五千人馬向令尹子常的大營發起了猛攻,楚軍頓時亂成一團,紛紛各自逃命,根本不聽將領的號令。孫武見夫概已率先發起猛攻,便趕緊抽調三千多名精兵增援夫概,同時調集主力隨後掩殺楚軍。楚軍一觸即潰,主力隨之大亂。孫武即時指揮吳軍全部兵投入戰鬥,大敗楚軍。楚令尹子常棄兵逃奔了鄭國,史皇等人戰死。

柏舉決戰,楚軍主力喪失殆盡,完全失去了拱衛郢都的能力。吳軍乘勝追擊,楚軍節節敗退。令尹子常已逃,其他將領死的死,傷的傷,楚軍頓失所依,根本無法抵擋吳軍勢如破竹的淩厲攻勢,一敗塗地,逃到清發水(今湖北安陸縣)一帶,才稍事休息。楚軍一麵在這裏準備船隻以求渡河,一麵勉強布陣預備抵擋吳軍的進攻。

孫武等人率領三國聯軍跟蹤追擊,也來到了清發水附近。見楚軍已有所防備,並在準備渡河,吳王闔閭便想下令立即進攻,將楚軍全部殲滅。這時夫概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如果聯軍現在立即進攻,楚軍中的每一個人都會感到不免一死,他們就會齊心協力拚死一戰。不如我軍暫時不攻,使他們急於設法渡河逃跑。一旦楚軍開始渡河撤退,聯軍立即開始進攻,到那時,楚軍中已經渡河的士兵就會拚命的奔逃,正在渡河的人則急於趕快搶渡過河脫離險境,而後邊的士兵必定孤立無援。所以我軍應“半渡而擊之”。孫武等人肯定了夫概的看法,於是暫停攻擊。

楚軍果然中計,開始有計劃的渡河退卻。當楚軍渡過約三分之一人馬時,吳軍卻發起了猛烈進攻。聯軍士兵像潮水一樣向清發水岸邊撲來,同楚軍展開了激烈的拚殺。誠如夫概所料,楚軍人人爭相奪船逃命,吳軍趨勢擊殺,一舉渡過清發水,繼續跟蹤緊追楚軍逃跑的殘部。

楚軍的殘部,像無頭的蒼蠅,不顧一切的向郢都逃竄,一直逃到雍澨(約在今湖北京山西南),才停了下來。人困馬乏的的吳軍正開始埋鍋造飯,飯剛熟,聯軍正好趕到,楚軍來不及吃飯,便繼續倉皇西逃。

吳軍在追擊中,又擊敗了左司馬沈尹戌率領的援軍。

楚國援軍的全軍覆滅,使楚國完全喪失了利用漢水天險繼續阻滯聯軍、重新集結兵力的可能性。吳軍所到之處,勢猶破竹,大軍渡過了漢水天險,開始挺進郢都。此時,郢都已完全暴露在吳軍強大的攻勢麵前。由於楚軍兩大主力的先後被殲,楚邊境的軍隊遠水救不了近火,吳軍很快攻至郢都城下。楚昭王見大勢去矣,倉皇攜胞妹和幾個近臣惶惶然如喪家之犬,避難隨國。

公元前506年11月28日,吳王闔閭、孫武、伍子胥率領軍攻陷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