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吳越爭霸的大背景 七、子胥複仇(2 / 2)

聯軍的種種不義之舉,終於使自己陷入了極其孤立無援的境地。

恰在此時,楚大夫申包胥又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的趕到秦國,衣衫不整的求見秦桓公,當時的秦自穆公去後六七十年來一直在關中自己的小天地裏,加之政局經常出現震蕩,經濟實力也不太強,秦桓公得過且過,不願意見申包胥。申包胥便跪在秦庭前哭了七天七夜,粒米未進,秦桓公於是大驚道:“楚國有這樣賢明的大臣,吳國都把它滅了,我秦國豈不危矣。”於是秦桓公便安慰申包胥,說楚國的事我會鄭重考慮的。其實他隻是覺得申包胥是個難得人才,想留為己用罷了。申包胥也看出來他的意思了,於是又哭,日夜不絕聲。秦桓公實在沒辦法,隻好答應出兵。

闔閭十年,公元前505年,秦師正待出兵的時候,越王允常為報闔閭破檇裏之仇,先興兵伐吳了,吳軍主力都在楚,不及還救,但是可能規模比較小,隻是騷擾了一下吳國邊境而已,因此沒有實質性的傷害,但是對於久留楚地的吳軍軍心,不啻是一個打擊。

這一年六月,申包胥終於帶著秦國公子蒲和公子虎兩位將軍,率領兵車五百乘,近四萬兵力進來救楚。吳軍派夫慨迎擊,卻在稷這個地方被秦楚聯軍擊敗。七月,秦軍與吳軍相持不下,秦軍便悄悄的先把唐國攻下。而唐被滅,吳軍的退路就有可能被切斷。這樣的情境下,吳軍心中自然不敢戀戰,在這樣的情況下,吳國的內部政治層麵也發生了動蕩。九月,闔閭的弟弟夫慨偷偷逃回了吳國,並自立為王。闔閭異常氣憤,帶著一部分軍隊回去剿滅叛亂,而把子胥和孫武留在了楚國,這樣在楚國的吳軍力量就更薄弱。闔閭回到吳國,將夫慨趕出了吳國,夫慨逃奔到楚國,被昭王封在了棠溪,成為了後世吳姓的一支。

而這邊留守楚國的吳軍仍然不得不的苦苦支撐。吳軍先在沈尹戌戰死的地方雍筮打敗楚軍,接著秦軍又打敗了吳軍。吳軍退守麋地。秦楚聯軍對吳軍用火攻,吳軍再敗。接著追擊吳軍到公婿之溪,吳軍三敗。這麼一來,吳軍的高層不得不就是否撤軍的問題展開討論了。孫武等人認為,以吳國的國力和兵力,能夠取得現在這樣的戰績,已經是最大限度。而楚國雖然一時戰敗,但畢竟地廣人眾,一旦民心不穩,吳軍將無力抗衡。

伍子胥畢竟還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長歎一聲道:“自從有了霸主帝王以來,還沒有一個臣子能像我這樣報仇的。我的確是可以走啦。”於是吳國的勢力最終淡出了楚國。從闔閭九年十二月入郢,到十年十月(或曰十一月)回吳,吳人在楚國逗留了近一年的時間。吳軍回到吳國,從姑蘇閶門入城,為了表彰功勳,也改閶門為破楚門。先勝而後敗,伐楚之戰,其實就是整個吳國霸業的縮影,如同曇花,絢爛片刻,即歸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