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吳越英雄榜 二、夫差——驕傲的失意英雄(2 / 3)

從這個角度看,吳越後來的戰事是一場不公平的較量。夫差始終在明處,勾踐始終躲在暗處;夫差未加防範,勾踐卻是傾其所有。勾踐其實扮演的是一個刺客的角色。正在憑海臨風意氣高昂的夫差焉能躲得過這背後拚盡全力的一刀?

勾踐“刺”死了夫差,但當他在凝視夫差的屍首暗笑的時候,內心恐怕也得承認這一點:他殺死的,是一位差點就完成霸業的英雄。

都是驕傲惹的禍

夫差是英雄,卻是個失意的英雄。

夫差是個悲劇人物,如果要歸類的話,應該算是性格悲劇。

因為他太驕傲了。

這裏所說的驕傲不是那種打了勝仗就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的驕傲,而是說那種骨子裏的傲氣。成大事者不能少了這種君臨天下舍我其誰的傲氣,但是也不能傲過了頭。遺憾的是,夫差就過了火,不但因此喪了性命,還毀了英名。

後世給夫差的失敗加了很多注解,比如荒淫、殘暴、愚蠢、親小人遠賢臣等等,這些罪狀要麼缺少根據,要麼沒有看清表象之後的根源——夫差的驕傲。

首先,荒淫誤國一說是最站不住腳的。野史上流傳著勾踐為了麻痹夫差,進獻絕世美女西施侍奉左右,夫差對她寵愛之極,從此言聽計從,無心朝政,終至亡國。這裏且不去探討西施是不是曆史上確有其人,即便是真有這回事,一個西施對夫差的影響也絕沒有傳說中那般大。夫差是一位自幼便有雄心大誌的君王,很難想象這樣一位誌在天下的人物會為了一個女人的美貌而放棄一生的理想。如果是一位胸無大誌的君主倒有可能沉醉在溫柔鄉裏,因為他的生活目的就是享樂。美人計隻對這樣的男人才會有效。也許有人會說,那西施豈是一般美女可比,傾國傾城,再心如鋼鐵的男人在她麵前也會變成繞指柔。此“西施美絕論”乍一聽有理,但細一想,勾踐要比夫差先見到西施,既然西施有如此大的“威力”,那為什麼勾踐不為所動,還是毅然將她進獻給夫差呢?可見西施的魅力還沒有到讓所有男人神魂顛倒不知今夕何夕的地步。事實上也證明,夫差得到西施後並沒有停下擴充軍備圖謀霸業的腳步,而是“愛情事業兩不誤”。後世之所以有將夫差之敗歸咎於寵愛西施的說法,是因為曆來有一種“紅顏禍水論”,將曆代絕世美女與君王的興衰聯係起來,以此來證明女人生得太美了有多麼可怕。西施的故事就當仁不讓地成了這一論調的有力證據,夫差也陪著成了這一論調的犧牲品。

再來看夫差與勾踐麵對麵的較量。關於夫差的失敗,一般有兩種看法:一種觀點認為不怪夫差無能,而是勾踐太狡猾,換了旁人也會在勾踐的偽裝與詭計下栽了跟頭。《吳越春秋》中幹脆就將勾踐的一係列謀劃稱為“勾踐陰謀外傳”。另一種觀點就認為勾踐的圖謀是明擺著的,夫差之所以中招隻能證明他實在愚蠢,沒有同情他的必要。兩種觀點的共同之處在於:無論是勾踐裝得像,還是夫差太胡塗,總之夫差是被勾踐製造的假相“忽悠”了。實際上,夫差到底有沒有看穿勾踐並不是真心降服呢?答案是:他知道。在子貢前來遊說夫差出兵伐齊的時候,夫差就說了這麼一番明白話:“你說的很好。但是你要知道,我曾經和越國交過戰,把越王圍困在會稽山上,並且到吳國來當奴仆。我沒殺了他,過了三年就讓他回去了。勾踐是個賢能的君王,吃苦耐勞,夜以繼日地對內整頓軍務,對外侍奉諸侯,他肯定有報複我的念頭,等我對付了越國之後再說吧。”可見,夫差不但了解勾踐的能力,還明白他的居心。想想也是,夫差怎麼說也是能征慣戰的一代帝王,他不可能對勾踐的真實想法沒有戒備。既然他明知道勾踐沒安好心,為什麼還上了勾踐的當呢?原因就源於他的驕傲。在夫差的眼裏,自己是真正的真命天子。麵對指責他的公孫聖,夫差就曾經怒不可遏地說:“我是上天所生的,是神派來的!”一旦相信自己受命於天,就不會再把什麼人什麼事放在眼裏,從而失去對人和事物的客觀公正的判斷。對於勾踐也不例外。夫差雖然知道勾踐也不是一般的君王,但並沒有將他當成一個同等重量級的對手來看待,用俗話說就是即便你是孫猴子,也逃不出我如來佛的手掌心。你勾踐再怎麼包藏禍心,再怎麼窮折騰,隻要我吳國大兵一到,管教你照樣丟盔卸甲,跪地求饒。夫差有了這樣的念頭,他能夠做出放虎歸山的事也就不奇怪了。對後來勾踐的一係列表演他也聽之任之,獻來的美女也坦然笑納,也許這時候夫差心裏在暗笑:不就是美人計嗎,我不懼,我倒要看看你勾踐還有什麼本事。可是他沒想到,勾踐的手段遠超他的預料和掌控,自己的狂傲也已經發展到了狂妄自大的地步,終於不可收拾。

從夫差對伍子胥的態度上,更能體現出他的驕傲。為什麼夫差對於一開始他所深深倚重的伍子胥會那麼抵觸呢?其實也不難理解。在夫差的心裏,是決心要超越父親的功績的,他時不時地將自己和父親做著比較,他也很在乎別人是否也進行著這樣的比較,因此,他極力要擺脫父親籠罩在他頭上的陰影,樹立自己的權威。而伍子胥作為先王闔閭的重臣,輔佐他成就了一番霸業。在闔閭死後,伍子胥隱約間就成為闔閭“代言人”的形象。在夫差看來,伍子胥仿佛就是父親的化身,總是對他的一舉一動說長道短,這是自負的夫差非常不能接受的。他本能地抗拒著,無意中就將伍子胥或者說是將闔閭作為對手來看待,總是正麵迎接挑戰,到底要看看誰說了算,誰更厲害。另一方麵,伍子胥雖然聰明過人,足智多謀,但沒有分析出夫差的潛意識裏在怎麼想。他還以為夫差真的是在很多事上看不明白,於是拚命進諫,殊不知適得其反,他越是極力勸阻,夫差越是執意去做;他越是極力舉薦,夫差就越是不聽。偏偏這個伍子胥還是個直脾氣,遇事就說,也不懂得講求個方式方法,而且不分場合,有時當著眾位大臣的麵就對夫差說三說四,高傲的夫差哪能接受?以至於後來一看到伍子胥就頭大三圈,不殺不足以出這口氣。其實夫差心裏很明白伍子胥說的多數是對的,但這老頭太不給自己麵子,你越對我越不聽你的,你越對我越要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