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吳越英雄榜 二、夫差——驕傲的失意英雄
傳統的觀點看來,勾踐是值得稱頌的,而夫差是不值得同情的。
原因大概有三:
一、曆史上,人們慣以“成王敗寇”的思維定式來看待朝代的更迭和個人的命運。於是乎征戰的雙方很輕易地就被劃分為正義與非正義的兩派,用小孩子的語言來形容,那就是“好人”和“壞人”的區別。這麼說,那勾踐就屬於“好人”之列,夫差就是“壞人”,因為“好人”最終是要戰勝“壞人”的。
二、人們意識裏的揚越抑吳,還因為受了一些曆史片斷的影響。單說勾踐的臥薪嚐膽,確實值得讚歎;單論夫差的殺害忠良,確實讓人搖頭。但這些片斷被人為放大了,大到人們不再去關注吳越爭霸的整個過程,隻憑這兩點就給勾踐和夫差蓋棺論定了:一個是賢主,一個是暴君。賢主自當歌頌,暴君活該批判。於是,勾踐的不足就被忽略不計了,夫差的缺點就更加不可原諒,甚至本來不是他的過錯也都扣到他腦門子上了。
三、野史和傳說的添油加醋,更給雙方加重了砝碼。既然勾踐是賢君,那麼連上天都來幫他的忙:他的兵士劍術不精,就有個神奇的越女出山來傳授劍法;他的兵士射術不行,就出來個神箭手陳音教他們射箭。既然夫差是暴君,那麼他也一定好色,自然會迷醉在西施的美貌裏而疏於政事;他能殺賢臣,那麼也一定愛聽讒言,自然會重用伯嚭而荒廢朝政。這樣一來,夫差更是無法擺脫荒淫誤國的惡名了。
但是,如果能全麵地、曆史地去看夫差這個人,並不會得出上述結論,相反,還得承認,夫差是個英雄式的人物。
這裏先得明確一下英雄的定義是什麼。英雄的定義本身就有多種說法,舍生取義或是為國為民等等,但這都是我們今人對英雄下的定義。評論一個曆史人物算不算個英雄還得放到當時的曆史環境下去剖析。在春秋那個亂世,能夠成為一國之君,統領自己國家的臣民在強敵四伏的環境下生存下去,這不能不說就是一種英雄式的舉動。如果胸懷一統諸國,號令天下的雄心,那更是隻有英雄才具備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勾踐是英雄,夫差也是。
看看夫差成就了怎樣的一番霸業,就會知道他是有資格被稱為英雄的。
當闔閭還在位的時候,身為闔閭次子的夫差就深知,要想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首先要做的是要成為號令三軍的王者,僅僅以王子的身份功勞再大得到的回報也頂多是駐守一方。因此,繼承闔閭的王位就成為夫差的首要目標。恰好此時太子患重病而死,闔閭為再立誰為太子而猶豫不決,夫差知道機會來了。可是,他也知道,自己在父親的眼中並不是太子的最佳人選,因為父親曾給他下過“愚蠢而殘暴”的定語。該怎麼讓父親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雄心呢?自己去和父親表白顯然不是個好主意,恐怕還會適得其反。夫差想到了父親眼前的重臣伍子胥,如果伍子胥肯為自己說句話,效果肯定大不一樣。於是夫差幾乎天天都要在伍子胥的麵前表示自己的決心和魄力,他的一股舍我其誰的氣勢打動了伍子胥,真的到闔閭跟前為夫差爭取,對夫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夫差講究信用,愛護臣民,節操端正,敦厚守禮。要想立太子,沒有誰能勝的過夫差了。”對伍子胥深為倚重的闔閭采納了他的建議,夫差順利成為太子。
為了考察這位太子的能力,闔閭對他委以重任,命他駐守吳楚邊界防禦楚國,闔閭自己留在姑蘇台盡情享受霸主的榮光。事實證明伍子胥的眼光沒錯,夫差小試身手就大敗楚軍,攻克了番邑,逼楚王遷都芳若。夫差隱約開始顯露王者之氣。
闔閭死後,夫差繼位,夫差真正的表演開始了。此時的夫差,最大的敵人自然是有著殺父之仇的勾踐。但與勾踐後來複仇夫差時的心態不同,夫差眼裏的越國,不僅是仇敵,更是他北圖中原的後患。他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複仇者,而是以一位戰略家眼光來籌劃吳越一戰。先不論軍事力量如何,單是戰前對這場戰爭的看法,夫差就已高了勾踐一籌,勾踐焉能不敗?
夫差破了越國,按說為報父仇應該乘勝追擊、趕盡殺絕才是,但他沒有。他所以如此,有他多方麵的考慮(下文也將有涉及),這裏要說的是其中的一種可能:比起北上中原,稱霸天下來,父仇的重要程度遠遠不及。打敗了越國,令勾踐稱臣,解決了北上伐齊的後顧之憂,夫差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沒有必要在越國身上再浪費時間了。因為夫差的誌向是天下,並不是不太起眼的越國。
北圖天下,夫差最大的敵人就是齊國。於是夫差集中吳國的各方力量,劍指齊國。在對齊國的征伐過程中,夫差又一次顯示了一位軍事家的才幹與魄力,利用吳軍擅長水戰的優勢,開鑿運河,使吳軍可以沿水路直搗齊國境內。夫差的戰略收到了回報,他兩敗齊國,進而直逼晉國,與晉定公爭當盟主。夫差的雄圖大略眼看就要實現了。
然而此時勾踐乘虛而入,直搗夫差的後路,最終贏得了吳越之戰的勝利。
正是夫差的雄心導致了他的失敗:在夫差的世界裏,勾踐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在勾踐的世界裏,夫差是他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