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岩山西施洞
據《地方誌》記載靈岩山在蘇州古城西南13公裏,木瀆鎮西北裏許,距太湖約1.5公裏。山高180米,麵積1800畝。舊有靈芝石,故名。因山勢右旋,遙望似巨象回顧,山麓蠖村產石可製硯,又名象山、硯石山。多怪岩奇石,又以富於古跡傳說著稱。《吳越春秋》載,“硯石山有館娃宮”。相傳吳王與西施遊樂於此。
靈岩山舊傳有十八景:館娃宮、響履廊、佛日岩、琴台、吳王井、玩花池、披雲台、靈芝石、望月台、劃船塢、石城、西施洞、石鼓、石射棚、石鼉、石幢,醉僧石與采香涇。今除披雲、望月二台(原在琴台下)、劃船塢(舊在西施洞兩側)與靈芝石外均存。今靈岩山寺及寺西廢基傳為館娃宮遺址。
吳王井在寺西部花園內,有二,一為圓井,又稱日池;一為八角井,又稱月池、智積井。二井雖據山巔,不盈不涸,古代泉水清冽,今稍遜。
出寺西行至山頂最高處即琴台遺址.四角有孔,傳為西子當年鼓琴時立柱張幕用。所鐫“琴台”與道旁石上“吳中勝跡”數字,俱明王鏊書。
西施洞在半山落紅亭西,傳說勾踐作人質於此。民國32年改稱觀音洞,“文化大革命”中遭損毀,1982年重建。
太湖烽隧墩
太湖烽隧墩在江蘇無錫至蘇州一線。為春秋後期的吳國為防禦越國進攻,沿太湖東北一帶的山峰上所修築。是研究春秋曆史和建築技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據古《吳郡圖經續》記載和墩內出土文物證實,這些烽燧墩,大多順著40—50米的山峰蜿蜒排列,表麵為土築,外形似圓錐體,平頂。高5—6米,底徑約30米,頂徑約10米。從蘇州附近五峰山已揭開封土的3個烽燧墩看,土墩內部還有一個石窟。內部石壁光整,可用以藏兵和武器。是研究春秋曆史和建築技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天下第一劍山——湛盧山
湛盧山,位於福建省鬆溪縣城南10公裏,海撥1230米,山體由凝灰石、花崗岩組成,山勢雄偉,樹木蔥蘢,流泉不息,終年雲蒸霞蔚。相傳春秋時期鑄劍大師歐冶子奉越王允常之命,在此鑄成舉世無雙的湛盧寶劍,故山以劍名。
據《越絕書》記載: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肯求天下第一鑄劍大師歐冶子為已鑄劍。歐冶子奉命之後,帶著妻子朱氏和女兒莫邪,從閩侯出發,沿閩江溯流而上,來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盧山,這裏發現了鑄劍所需的神鐵(鐵母)和聖水(冰冷的泉水)。歐冶子在這裏住下後,辟地設爐,用了三年的時間,終於煉成了。“……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鬥避彩,鬼神悲號。”鋒芒蓋世的寶劍,歐冶子它獻給越王。越王愛撫之下,命名“湛盧”。從此,歐冶子就同他的湛盧劍一起名揚天下。因此,湛盧山素有“閩山第一”、“天下第一劍山”、“劍山”等美稱。
在湛盧山三峰十六景中,關於歐冶子鑄劍的遺跡就有8處,包括歐冶洞、鑄劍池、試劍石、爐坪、斷碑、仙姑洞、歐冶祠等。
湛雲峰:為湛盧山最高處,上有仙閣,供八仙塑像,並設仙忱,是古人許願求仙之所,有歐冶子在此得夢駕鶴北上的傳說。
劍池:傳說是歐冶子淬劍處。
試劍石:如一巨石,有劍斫石痕。在續賢庵上,劍峰下,為歐冶子試劍之處。昔人書“試劍”二字於石上,傳說寶劍初鑄成時,寒光灼灼,揮劍試之,巨石應聲而裂,其痕迄今清晰可辨。
爐坪:在湛盧山北,葡萄岩下,那裏古樹蔽日,澗泉清冽,為歐冶子鑄劍之所。
斷碑:唐貞觀年間刻,以正楷書寫碑文,記述歐冶子及湛盧劍、湛盧山名來由,是湛盧山最古老的文物之一。經1300年風雨侵蝕,現已字跡模糊,且石碑中部橫裂,故稱“斷碑”。歐冶子和他的“天下第一劍”的神奇傳說,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造訪這天下第一劍山。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湛盧山麓築“吟室”,並在此讀書、著述、講學、授徒。朱熹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吟室舊址建了湛盧書院,傳授理學。
元朝時,宋代理學家楊時的七世孫楊嬰到湛盧山擔任湛盧書院院長,在劍峰之下建造“續賢庵”。楊纓後人在其址建揚氏書室,招聚楊氏子孫及外姓童生入山專心攻讀。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這裏已隻剩一片廢墟,但仍有碑刻、古臼、香爐等遺留在遺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