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皇氣逼人的城池 2.《社稷壇與太廟》(1 / 3)

第二章皇氣逼人的城池 2.《社稷壇與太廟》

《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徑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此乃古人建設都城的傳統,白紙黑字地寫著。北京雖然屢屢改朝換代,但也不例外。甚至忽必烈造元大都,同樣不敢壞了這規矩,將太廟立於齊化門內,社稷壇立於平則門內,分別從左右兩側擁護著大內宮城。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更是照章辦事,大大地拉近了“左祖右社”與皇宮的距離——紫禁城是坐北朝南的,在其前方禦街的東西兩側,設置了規模宏大的太廟與社稷壇。既可作為紫禁城的附屬建築,又唇齒相依,密不可分。這下子,皇帝去祭祀天神與祖宗,更方便了。隻需過幾重門、拐幾道彎就可以。而從心理上來說,也更踏實一些——畢竟,有這兩大勢力,在冥冥之中給自己撐腰呢!看誰還敢造反?那不是拿雞蛋碰石頭嘛。

清朝取而代之,占據了紫禁城,在宮廷禮儀方麵依舊沿襲著明製,把祭祀社稷、太廟同祭祀天地一起列為大祀。惟一的區別,在於將太廟裏供奉的牌位,換為自家的列祖列宗了。皇帝輪流坐,今天到我家——大概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老北京有句流行語,誇耀本地之名勝:東單、西四、鼓樓前,五壇八廟頤和園。所謂五壇八廟,五壇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八廟指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堂子(古稱“國社”,祭祀土穀神)、曆代帝王廟、雍和宮、文廟(孔廟)。這些都是有勞皇帝大駕、需周期性拜謁的聖地。不允許布衣草民隨意進入的。

社稷壇與太廟,俱名列排行榜,皇氣逼人,勾起世俗中百姓的無窮想象。

直到1914年10月10日,籠罩著社稷壇的神秘感才首先被打破:定名為中央公園,正式向全社會開放。其時清帝已退位,蜷縮於紫禁城之一隅(依照辛亥革命後與南北軍代表訂立的“合同”,本應遷居頤和園的)。而三大殿以南各處,劃歸民國政府管轄。由段祺瑞等人挑頭,各界人士踴躍捐款,讚助修理社稷壇,以辟作新時代的公園。開放的那天,第一批遊客肯定覺得像做夢一樣:隻需掏錢買一張門票,即可自由進出於這皇家禁地——要放在從前,絕對是殺頭之罪。

他們看見了什麼?看見了拜殿(即今中山堂)與戟門明代叫具服殿,看見了存放神牌、祭器及製作祭品的神庫、神廚、宰牲亭、退牲房,看見了乾隆二十三年修建的“辦公室”(值宿待漏),看見了供奉關公雕像的壇神廟(後改建為工字形的四宜軒),最重要的,是看見了大名鼎鼎的社稷壇:係用漢白玉條石堆砌的台型建築,高兩層,另加築壇麵五色土一層。底層方17.82米,上層方16.87米,壇麵五色土方14.92米。五色土是社稷的靈魂,依照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方位鋪設:中央是黃土,東麵是青土,南麵是赤土,西麵是白土,北麵是黑土。正中必有一方石柱埋入土中,微露棱角,此即“社主石”。以土為肉,以石為骨——社稷壇啊社稷壇,是江山的縮影。“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闊不可盡敬,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穀眾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孝經緯》)這小小的台麵上陳列著人類對天地萬物的祈禱與感激。“社為九土之尊,稷為五穀之長,稷生於土,則社與稷固不可分。”(《山堂考察》)稷生於土,而人是吃五穀雜糧成長的,追根溯源,人本身說到底還是受泥土嗬護、由泥土捏成的。帝王將相,也知道自己不能例外。

當時由東門通往拜殿的禦道尚存,此為天子祭壇時必經之路。據說喜氣洋洋的遊客們,爭先恐後在禦道上“瀟灑走一回”,嚐—嚐當皇帝的滋味。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這個地方從前僅有皇帝才能去,如今老百姓也可隨便遊覽,使人大開眼界。社會上如此殷切期待著社稷壇開放,多為好奇心理所使,實在想看一看多年禁地裏的景色究竟是什麼樣。”(引自建明《中央公園開放記》)

社稷壇原本是“封建式管理”,南、北、西均未設門,惟獨東麵辟三座門,依次為社稷街門、社左門、闕右門,供皇族及衙役出入。此三門皆在天安門裏。自從辟作公園,即在臨長安街的南牆(天安門西側)開鑿一大門。並有售票處。

後來,中央公園又改名為中山公園,有紀念孫中山先生之意。我曾經說過,北京的公園中,我最愛逛的是這一座。置身鬧市中心,園內的環境卻分外清靜,路畔的灌木修剪得極整齊,像被遺忘的一方淨土,大隱隱於市——對於公園莫非也如此?我多次去其中的音樂堂聽音樂會,而且是西洋交響樂團的演奏。聽交響樂就需要類似的與塵世既親密又疏離的外部環境。我跟隨曲徑在亭台樓榭間繞來繞去,走挺遠的一段路才抵達那笙歌四起的殿堂。算是為聆聽神曲而做的“熱身運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