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長城的鄰居 4.《舊時王府堂前燕》(1 / 3)

第三章長城的鄰居 4.《舊時王府堂前燕》

北京的王府多——當然,那些氣衝牛鬥的王爺早已不在了。就像紫禁城裏,皇帝不在了一樣。

皇帝是諸王之王(王中王)。而諸王的地位,絕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王府的規模與豪華程度,也就僅次於皇宮。楊東平在《城市季風》一書裏讚歎:“曾遍布九城、建製宏大、精美考究的王府宅第是四合院民居樣式的珍品,也是北京建築文化遺產中的無價珍寶。京都自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拓城始,修造了多少王府,已不可考。明代的王府今日已不可得,尚存的舊京王府基本是清代的。按清朝規例,皇帝之子成年後封王分府,根據不同的王位品級,按規定形製建府……”皇帝妻妾成群,其子孫自然形成龐大且複雜的根須——譬如僅康熙就有35個兒子,乾隆的兒子也多達16人。龍子龍孫,如此繁衍下去,確實成燎原之勢。更別提其他性質的皇親國戚了(七姑八舅、三侄六甥、公主駙馬呀什麼的)。真正稱得上是華麗的家族!這種依靠血緣關係所構築的集體榮譽感是牢固的、繁華的,達到了令人目眩的程度。甚至八旗子弟與之相比,都稍稍隔了一層——頂多算是遠房親戚。八旗子弟的尊貴與奢侈就已經夠出名了,但若是跟“龍生貴子”的王爺們相比,隻能說是小巫見大巫。

《紅樓夢》裏賈、史、王、薛四大家族,風光一時:“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裏,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鐵。”這富甲一方的四大家族,不過是跟皇族攀個親家呀什麼的,就沾了這麼大的光。而王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地位,注定比之有過而無不及。曹雪芹粉飾描繪的榮、寧二府,哪能跟血統純正的親王府、郡王府相提並論!大觀園裏有再多的公子哥兒、淑女名媛、舞榭歌台、奇花異草,也趕不上藏龍臥虎的王府的區區後花園——自然,更趕不上紫禁城裏皇帝獨步的禦花園了。

滬上女作家陳丹燕,寫過一部暢銷書,叫《上海的金枝玉葉》。我總懷疑:舊上海的富家子弟、名門小姐,能算得上金枝玉葉嗎?不是我瞧不起——十裏洋場,有真正的金枝玉葉嗎?有三代以上的貴族嗎?所謂的金枝玉葉,不會全是用美元英鎊堆砌起來的吧?不會全是靠巴黎香水澆灌、意大利口紅塗抹出來的吧?借助一雙舶來的高跟鞋就高人一等的摩登女郎,其氣質與胸襟是無法與天生尊貴的“還珠格格”們比較的。瞧人家“小燕子”(瓊瑤電視劇裏的女主角),伶牙俐齒,熱血豪情,甚至在“皇阿瑪”的龍顏麵前也收放自如,不改“可愛的淘氣鬼”形象——真夠本色的。再加上那對天下無雙的大眼睛(明眸善睞吧),能把你的靈魂都看化了……上海灘雖擅長美容術,也培養不出這麼大的眼睛來。更培養不出這麼大氣的女孩——“還珠格格”們兜裏從來不帶錢包的(也不會精打細算),更不需要考文憑、駕照呀什麼的。所謂“格格”,其實指王爺的女兒——她們是帝國的掌上明珠,一出生就擁有了五花馬、千金裘,以及“高幹子弟”性質的特權。

要想重溫金枝玉葉的遺跡,還得到北京來。北京的金枝玉葉,可都是世襲的,可都是貨真價實的。相當於“根紅苗正”吧。靠祖上的基業就足以汲取無盡的肥料。“老子英雄兒好漢”的道理,怕是從明清時期的北京就流傳的。

北京的王爺多,王子多。北京的“格格”多(其實“格格”屬於北京的土特產)。北京的金枝玉葉,多如牛毛——這說法稍微有點誇張,但可想見其興旺。

難怪北京的王府多呢。僅1920年(已是清帝退位後第八年)的《北京實用指南》,就記載了其時有名有姓、建築尚存或可查的王公府邸合計74所。還不包括那些已廢棄、湮滅或失傳了的。

當然,北京的金枝玉葉,早已離散或失蹤了(偶爾在電視熒屏上,有其回光返照)。借用毛澤東的詩句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糞土當年萬戶侯”。北京形形色色的王府,也一律依偎於西風殘照——要麼已多年失修、塵埃滿麵,要麼則改作民居或國營單位辦公地,而有些運氣好的(譬如什刹海西岸前海西街17號的恭王府),修複後開放,供遊客參觀——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公園。

我覺得,要想身臨其境地了解清史,除了故宮之外,昔日王府也不可不看。那荒蕪的台基、傾頹的殿堂、褪色的梁柱,可以幫助你想像:大清王朝的皇親國戚們,是怎樣在這偌大的庭院裏錦衣玉食、生老病死的。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原本是描寫南京的朱雀橋、烏衣巷的,描寫紈絝子弟的破落、名門旺族的衰敗。以之來給北京的諸多王府作解說詞,一樣很貼切。舊時王府堂前燕(包括“還珠格格”化身的那隻“小燕子”),如今已飛到哪裏去了?王府堂前的燕子,是否也以“愛新覺羅”為姓氏(與其主人一樣)?穿著世襲貴族的黑色晚禮服?

北京也有“烏衣巷”。

北京的王府多(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甚至其最熱鬧的一條商業街道,也是以王府井命名的。王府井大街確實是有一口井的,如今已用鐵鏈圍擋了起來,並且加了一麵銅鑄的井蓋(像一枚巨大的銅錢)。我沒查找到有關史料,不知這口大名鼎鼎的井原初屬於哪一座王府——那位王爺絕對想不到全家飲水之用的井,日後會成為一條著名的商業街的特征與符號。

僅王府井周圍,就有好幾座王府,可謂一脈相承。

最出風頭的是順治年間攝政王多爾袞的睿親王府,位於南池子北。有人說當時實際上的統治中心並不在紫禁城內,而是在攝政王府中,形成了“七載金滕歸掌握,百僚車馬會南城”的熾盛局麵。但爬得高摔得也重——多爾袞死後,因罪削爵,被抄家了——不可一世的睿親王府,改建為“瑪哈噶喇廟”,後又變作普渡寺(乾隆賜名)。據說直到20世紀60年代前期,還有喇嘛居住;“文革”期間改作庫房……多爾袞之冤案,後來得到“平反昭雪”。乾隆發下聖旨:“複還睿親王封號,……其爵世襲罔替。”由其養子多爾博之六世孫淳穎嗣位承襲。並在東單牌樓北大街石大人胡同賜予新府。其子孫後代終於抬起了頭,搬進新建的睿親王府,重續被中斷過的榮耀。直到民國後,被私立大同中學購為校舍。今為第二十四中學。王府的沉浮,不僅標誌著家族的盛衰,而且最鮮明地體現了命運的變幻莫測——那確實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左右著人間的悲歡離合。王府啊王府,如同月亮,也有陰晴圓缺。

東單三條,有多爾袞的同母弟多鐸為第一代的豫親王府。清亡後賣給了協和醫院。如今,隻見醫院而不見王府。許多排隊掛號的病人,並不知自己是在某王府的遺址接受門診。

禦河橋東今正義路一帶,有始主為皇太極長子豪格的肅親王府。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肅親王恰恰是被多爾袞革爵幽禁、逼死獄中的——直到多爾袞身敗名裂,被剝奪的爵位才得以恢複(由豪格之子承襲)。王道成、吳永興曾評論:“自從豪格的沉冤得到昭雪之後,他的子孫憑藉他的餘蔭,過了兩百多年的安富尊榮的生活。隨著清王朝的衰敗,肅親王府也一天天地走下坡路。”庚子之變時,因末代肅親王善耆支持義和團圍攻王府附近的列強使館,肅親王府遭到火燒與搶劫。當時有人賦詩追懷:“巍巍肅邸富收藏,劫火銷為瓦礫場。骨董圖書盡拋卻,窖金千萬剩空坑。”原詩尚有注解:“肅親王府鄰近英國使館,珍藏寶石書畫古帙,為都下首屈一指,富聲甲諸皇族,今為洋兵所占,付之一炬。”八國聯軍依靠火與劍,強行將肅親王府圈入使館界——被日、意兩國使館占用,日本還在其中設置了耀武揚威的兵營。祖傳的豪宅被異族的鐵蹄占據,末代肅親王也就無家可歸,隻好乖乖地搬遷到東西牌樓船板胡同——新家已非王府規製。看來他也隻能這樣湊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