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天子腳下皇城根 1.《天子腳下皇城根》?(1 / 1)

第四章天子腳下皇城根 1.《天子腳下皇城根》

紫禁城是皇帝住過的大四合院,現在叫故宮。至於環繞巍巍宮牆的護城河,有一個挺俗的名字:筒子河。弄不清這名字是咋起的。自從紫禁城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筒子河便已開掘成形了,並且構成城池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景山望去,筒子河恰如一根碧玉的腰帶,收束住皇氣逼人的宮牆及角樓。而外側,則是煙柳如織的街道、蒼苔斑駁的民居,洋溢著市井氣息。儼然兩重世界。這是皇權與民生接壤的地帶。

紫禁城周圍,約定俗成地稱作皇城根。住在皇城根,真正是住在天子腳下了。跟皇帝做鄰居,怎麼也算是一等公民吧。所以皇城根文化,是京味文化中最貴族化因而最驕傲的一種。

屈指算來,紫禁城裏先後住過明清兩代二十四個皇帝。

皇城根地帶,住過的達官貴人、皇親國戚,不計其數。即使今天,風流皆被雨打風吹去,你在橫七豎八的胡同裏穿行,稍不留神,就會撞見遺留的某某王府,或某某官邸。想當年,可都是代表著皇恩浩蕩的“賜第”。皇城根的子民,怎麼能賜除盡骨子裏的那份優越感呢?

推而廣之,整個京味文化,都隱隱約約地被這份優越感籠罩著。

這份優越感在清朝時愈演愈烈。因為北京劃分為內城與外城,能夠躋身內城的,是清一色的八旗子弟。而原先的漢族居民都成了拆遷戶,紛紛把家搬到外城。泱泱皇城,寸土寸金。即使能在邊緣地帶安營紮寨的,也肯定不無來曆。即使不是正宗的皇親國戚,也算得上是皇帝的遠房親戚——沒一點裙帶關係,怎麼可能離皇帝那麼近呢?當時皇城根的居民,稱得上是世襲貴族,沾了皇帝的光,由國家供養著,不愁吃不愁穿,於是提籠遛鳥、唱戲捧角,甚至鬥蟋蟀、養金魚……這是一群在遊戲中生活的有閑階級,靠吃祖宗打天下的老本度日,相當於“食利戶”。

當皇權被推翻之後,樹倒猢猻散,他們也紛紛成了破落戶。隻是積習難改,仍然在懶散中保持著近乎荒誕的傲慢與偏見。

老舍的小說中有很多這樣的人物,譬如《四世同堂》裏的一位:“平日他很自傲生在北京,能說全國尊為國語的話,能拿皇帝建造的禦苑壇社作為公園,能看到珍本的書籍,能聽到最有見解的言論……”他們怎麼也忘不掉自己年久失修的老屋——畢竟也是皇城根的建築,門前曾經車水馬龍、人來客往。其實那空空落落的栓馬石,已是現實對曆史的絕妙諷刺。老舍本人在正紅旗下出生時,八旗子弟的風尚已衰落了。

解放後,皇城根改叫黃城根了,恐怕是為了蕩滌這舊名稱裏的封建氣息。黃城根,再也不是八旗子弟的皇城根了。它進入了民主的時代。

但是皇城根的文化並未煙消雲散。直至今天,東黃(皇)城根一帶,與南河沿大街平行還遺存有一溜花鳥市場,街兩邊的店鋪頗具百科全書風格,什麼都賣:從花鳥蟲魚,到古玩字畫,甚至撓背的木製“不求人”也擺上了台麵。別的城市的旅遊商店,賣的大都是金屬或塑料泊工藝品,而這裏才是北京最典型的旅遊商品市場,能找到最有代表性的紀念品:要麼是活物,要麼是貨真價實的古董——譬如地攤上的幾枚綠鏽斑駁的銅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絕對不是贗品……走在這條博物館似的露天街道上,你能感受到八旗子弟怎麼千方百計、別出心裁地遊戲人生——有關玩的點子,他們似乎都已想盡了。你會長歎:他們哪來那麼多時間,哪來那麼多金錢,哪來那麼多閑情逸致?這肯定很讓現代人困惑。如今這條街走過的,大多是看客,而非真正的“玩主”。花鳥市場的生意,肯定遠遠不如清朝了。

西什庫本是明朝儲存宮廷禦用物資的十個庫房,至清朝則封閉了。它之出名,乃是因為西方利用十庫舊址建造的教堂,義和團運動時曾遭拳民圍攻。所以說起西什庫,我們首先會想到那座頗有歐洲風格的帶鍾樓的教堂。此是一景。西什庫往北,就是西皇城根,這一帶最熱鬧的地點是廠橋。據說原屬宮城範圍的西付庫,是挖開了一段宮牆,而與廠橋相通的——有“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意味。老北京人把這一段叫做“廠橋豁子”。可見市井生活的誘惑力與穿透力之巨大,即使等級觀念的銅牆鐵壁也非堅不可摧。

東、西皇城根,遙相呼應,如同兩條溫柔的臂膀,擁抱著冷血的紫禁城。

皇城根富於人情味的景觀,還有許多。東華門外,有著名的“小吃一條街”,尤其是夜市,燈光與爐火交相輝映,合盤托出的是老北京傳統的風味小吃:灌腸、炒肝、鹵煮火燒、爆肚、杏仁茶等等,芳香撲鼻。我估計皇帝在時,若聞見的話,也會經不住誘惑而微服私訪,邁著官步踱出宮牆。小販是否會上前招呼:“客官,能飲一杯無?”

這樣的事情並不是沒有發生過。

一牆之隔,就是民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