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的暗示,讓“芝麻開門”(1 / 2)

有這樣一幅場景:兩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各自的孩子在公園裏玩耍。看到美麗的蜻蜓飛過來,兩個孩子跑著去追,一不小心都摔跤了。

其中的一位媽媽趕緊跑到孩子跟前,摟著孩子貼心地詢問:“寶寶,摔疼了吧?”孩子委屈得眼淚直流,哭著對媽媽說:“好疼,好疼啊。”而另一位媽媽則站在一旁,淡淡地說:“沒關係,自己爬起來。”果然,她的孩子若無其事地爬起來,又繼續奔跑著玩去了。

同樣是摔跤,同樣是小孩子,為什麼有的如此嬌氣脆弱,有的卻如此堅強勇敢呢?

其實,這和兩個孩子的媽媽不同表現有直接關係。第一位媽媽在看到孩子摔跤後,流露出緊張不安的態度,這實際上是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從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覺,使孩子變得嬌嫩;而第二位媽媽淡然平靜的態度則暗示孩子,摔跤是小事一樁,沒什麼大不了,自己爬起來就好。顯然,前者的暗示是消極的,後者的暗示是積極的。

心理學家對暗示是這樣認為的:人的意識和潛意識就好比一塊沃土,自我暗示就是播撒種子的控製媒介,給予它積極的心理暗示,它就會自動地把成功的種子灌輸到潛意識的土壤裏;相反,灌輸消極的種子,這塊沃土最終必將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景象。

果果的媽媽是個很自謙的人,即使跟同事、朋友們聊到自己的孩子時,也是如此。比如,她經常和大家說如下一些話:

“哪裏呀,我那兒子老讓人操心。”

“唉,我家果果估計沒有多大出息。”

“壓根兒不是學英語的料,我看上學簡直白上了。”

“考試前,我考他時,啥都能記住,結果一考試啥都忘了,你說這是什麼腦子啊!”

……

雖說這些話都是媽媽在跟別人交流時,隨口說出的一些自謙的話,但這讓剛上小學六年級的果果聽到後,就被引入了一種誤區:這是母親對自己的最終評價,自己真的就像母親說的那樣差。漸漸地,媽媽發現,果果做事越來越膽小,還總說“我就是不行”這樣的話。

見兒子和從前大不一樣,果果的媽媽開始認真反思,最終她意識到,自己可能是平時對兒子的暗示太消極了,影響了孩子的情緒。於是,從此後,果果的媽媽開始有意使用積極的暗示法,對果果悄悄地實施教育。在兒子麵前,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媽媽都力爭給果果一個正麵積極的暗示。比如,果果取得一點成就,她就會及時表揚:

“哈哈,我兒子怎麼這麼聰明呢!”

“好兒子,你的想法太有創意了!”

考試沒考好,媽媽則會信心滿滿地對兒子說:

“不要擔心,下次肯定能考好的,我相信我兒子的能力!”

很快,這些“潤物細無聲”的積極暗示在果果的學習、生活等方麵起到了明顯的作用,使果果逐漸從“我就是不行”的情緒中走了出來,如同吸收了甘露的小樹苗般,渾身充滿了奮鬥的力量和必勝的信心,從而以飽滿的熱情重新去對待自己的學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