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看到別人的長處和人家所取得的成就後,心裏就像爬滿了蟲子,非常不舒服。在他看來,隻有他才配得上這樣的成就和優勢,而除了他自己之外,別人是沒有資格如此的。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忌妒”。
忌妒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情緒,幾乎沒有人會不忌妒。這種“負麵情緒”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如果仔細觀察一下,我們不難發現,一個1歲左右的嬰兒在看到自己的媽媽給別的孩子喂奶時,就會出現哭鬧不安等反應。再略微大一點的時候,自己的爸爸媽媽都不能抱其他的小朋友,否則就哭鬧著要爸爸媽媽抱。當孩子長到五六歲時,忌妒心理會更強。比如當他發現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好,穿的衣服比自己的更漂亮,騎的童車新穎時,就會感到不愉快。待到上學以後,有的孩子甚至會因老師表揚同桌而嗤之以鼻;有的對小夥伴在表演節目得獎而悶悶不樂;有的見自己最好的朋友因考試成績名列前茅會莫名其妙地耿耿於懷……
紫卿是個活潑可愛、聰明伶俐的小女生,剛剛上了幼兒園的她就博得老師的喜愛。班裏有什麼事老師都願意讓她去做,聰明的紫卿每次都做得很好。為此,紫卿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楊,同時也引來小朋友們羨慕的目光。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紫卿媽媽發現女兒回家後總是小嘴嘟得高高的,不愛唱也不愛跳,一臉的不高興。通過詢問,媽媽才知道,原來,紫卿是因為老師又表揚別的小朋友而生悶氣。媽媽還發現,如果她抱抱或親親紫卿姑姑家的小表弟,紫卿就會又哭又喊:“媽媽不要!我不要媽媽這樣!”這時,媽媽才意識到紫卿的忌妒心太強了。
在紫卿身上表現出來的,其實是一種很強的兒童忌妒心理。她為了想比別人突出、優越,使自己永遠處於中心地位。
雖然說忌妒是一種十分自然的反應,但如果忌妒情緒過多過強,久而久之,它就可以成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當孩子長大成人走上社會之後,便會因別人的成功而使自己很苦悶,甚至演變成對別人的仇恨。這樣的人顯然是心胸狹隘的,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因此,當媽媽們發現孩子忌妒行為過強時,一定要及時地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心態。
☆注意孩子的暗示,並表示同情
孩子對於自己情緒的把握還有些困難,這就需要媽媽們多觀察孩子的行為方式,以此來掌握孩子的情緒趨向。
當孩子出現忌妒情緒的時候,他們通常會在行為上有所表現,比如搞破壞、哭泣或者說妒忌對象的壞話,等等。也有的時候,妒忌心理會通過心理和身體的反應表現出來,比如出現胃疼、難過、焦躁、情緒低落或者沒有幹勁等。
這時候,媽媽們要同情和理解孩子的情緒,並幫助他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比如,你帶著4歲的女兒蕩秋千,站在一邊的2歲的兒子委屈得要哭,這時候你就可以說:“看,媽媽一直陪著姐姐玩,把你都冷落在一邊了,這真不公平,對不對?”這時候孩子可能會點頭同意,你就不妨趁熱打鐵,告訴他:“我知道你會妒忌,不過這沒什麼的,畢竟有時媽媽會陪你玩而冷落了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