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獄(3 / 3)

有了這麼一段環境紀實,千古《正氣歌》也就可以請出來了。誰能想象,就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出現了如此浩蕩開闊的胸懷——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正氣歌》

中間省略的一大段,正是中國曆史上最讓人感動的壯士群像。當他們被監獄中的文天祥一一吟頌,監獄也就成了聖賢殿、忠烈祠。在這個意義上,《正氣歌》也就是監獄之歌、羈押之歌。至正至濁、至尊至卑、至偉至窄,早就互相對峙,在此狹路相逢。正是在它們的衝撞激蕩間,堂堂君子巍然屹立。

借著文天祥,我想對今天監獄裏的很多氣憤者講幾句話。你們可能確有冤情,該上訴的還應該上訴;但是,總的說來,不要把“氣”鬱積在具體的案情上,更不要把“氣”投注在今後的報複上。要說“氣”,文天祥的“氣”應該更大吧?堂堂丞相,君昏政衰,國恨家仇,又囚虐如此,還不天天氣憤怒斥、摧肝裂膽?但他沒有。他把一腔怒氣、怨氣,全都化作了天地正氣,平緩浩蕩,煙水萬裏,勢不可擋。

可見,同樣是“氣”,質地一變,境界就截然不同。“氣”的質地,我們也就稱之為“氣質”。何不,換一種“氣”?

當天地之氣引入心中,那麼,所在監獄也真的變成了“君子之獄”。

想想文天祥,就再也不要為這個“獄”字煩悶了。為此,我很想為這個“獄”字做一個文字遊戲,用幾個同音字來闡釋它,替代它。

那麼——

“君子之獄”也就是“君子之越”,一種心理超越;

“君子之獄”也就是“君子之躍”,一種人格飛躍;

“君子之獄”也就是“君子之樂”,一種靈修音樂;

“君子之獄”也就是“君子之嶽”,一種精神山嶽。

君子之獄的淬煉成果,可以在離開監獄時充分體現。

在我的經驗中,除了本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前任官員外,還有很多對比性的例證。

我在“文革”結束不久就擔任了一所高校的領導,又在其他幾所高校兼課。當時,有很多在曆次政治運動中受難的教師獲得平反,回到教育崗位。他們有的曾被囚禁,更多的是在邊遠地區“勞改”,其實也是另一種囚禁,回來時都已兩鬢染霜,都是我的文化長輩。但奇怪的是,他們中有的人能立即開課,廣受好評;有的人卻萎靡不振,再難工作。其實這兩種人,年齡和健康都差不多。

經過仔細詢問,我發現,萎靡不振的那些人,幾十年來總是在申訴,總是在檢討,總是在生氣,總是在自怨。而能夠立即開課的那些人則完全不同,不管關押何地,身邊總帶一部經得起久啃又不犯忌的書,例如《周易》、《楚辭》和康德、羅素的著作之類。知道申訴和檢討沒用,因此自己絕不主動去做,反而喜歡學一門比較複雜的技巧活,或學一種少數民族語言。他們繞開了那個惱人的原點,把身心放到了“別處”,放到了“大處”,反而獲得安頓。安頓的人生,不會萎靡。

新加坡的首席戲劇家郭寶昆先生是我的好友。他在幾十年前因為參加左派政治運動被逮捕,囚禁了很多年。他後來告訴我,自己在監獄中把《莎士比亞全集》英文版啃得爛熟。當時隻是為了安神,為了靜心,當然,也因為被莎士比亞的巨大魅力所吸引。幾年後他出獄,從事戲劇活動得心應手,很快又獲得了國家頒發的“總統文化獎”。

使我感興趣的是,囚禁他和獎勵他的,是同一個政府,連領導人也沒有換過。頒獎時,政府並沒有覺得當初囚禁錯了。頒獎電視直播,還把他囚禁的照片一一插播出來。對此,郭寶昆先生也很高興,可謂“罪我獎我,全都接受”。結果,不管是他自己書寫的生平,還是官方發布的生平,都無褒無貶、無怨無氣,平靜地記錄著他的囚禁經曆。

我覺得,在郭寶昆之獄上,郭先生和新加坡政府,都很“君子”。

這種雙向平靜,也許是比較正常的法製生活。

近幾年,在中國,一些過去很難想象的事情也逐漸多起來了。例如,我在一座城市遇到一個名字很熟悉的老人,他在監獄裏讀過我的不少書,也看過我的電視演講,便主動與我打招呼。他以前從來沒有見過我,卻不擔心我很可能給予的冷眼。可見,他的心理比較放鬆。

我問他,現在不少市民還認識他,交談起來,主要說什麼。

他說,市民主要是在緬懷,十幾年前他掌權時,不堵車。

“那你怎麼回答?”我問。

“回答兩點。第一,當時還窮,買車的人少;第二,現在堵車,也是當時沒規劃好。”他說。

我點頭。他的回答很好,心態更好。

我們握過手,老人又背著一個照相機,在街道間東張西望、搖搖擺擺地閑逛起來。

我看著他的背影,有點高興。為他,為那些市民,為一種雙向平靜。

不錯,他剛從監獄出來。但監獄並不是正常社會之外的一個孤島,而是正常社會的一部分。老人很正常,或者說,從不太正常變得正常了。那麼我們,也應該從不太正常變得正常。

由此想到,國際上很多傑出的藝術作品,都與監獄有關,並在這一題材上呈現了獨特的精神高度和美學高度。相比之下,我們的作品一涉及監獄,總是著眼於懲罰和譴責,這就淺薄了,也可惜了。

希望有更多的大藝術家把銳利而溫和的目光投向監獄。藝術家的目光與法學家不同,在他們看來,那並不僅僅是罪和非罪的界線所在,而是人性的敏感地帶、邊緣地帶、極端地帶,也是人性的珍稀地帶、集聚地帶、淬煉地帶。

君子未必是藝術家,卻遲早能領略藝術家的目光。

——這是我對“君子之獄”的最後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