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建造泰坦的目的,很可能是她早於我們意識到,這種無堅不摧的核心節點,是她最難以應付的東西。戰場上雙方單位越多,越有利於她的細密指揮,而單位越少,微操優勢則越少,所以她在海戰上的優勢,沒有陸戰那麼大。”
————趙青
張尋寧有恃無恐地前進,也根本不選擇地物隱藏龐大的車體。出發前,許慎舟曾經找過他,主要目的是近距離觀察泰坦坦克(他甚至帶著皮尺測量了主要裝甲),當然也順便在數字地圖上給他指出了可以隱藏的幾處地物。大致上,許慎舟希望張尋寧能不斷借助掩護前進,幾方配合交替完成一係列複雜的躍進。但是張尋寧現在覺得沒必要了,作戰似乎變得簡單起來,自己一個人就解決了。
一聲刺耳的撞擊聲響徹戰場,這是前所未有的聲音,意味著一枚速度極高的炮彈。
坦克內部立即響起尖銳的警報。泰坦坦克的毫米波雷達在近距離上仍然有些作用,捕捉到了對方飛行的速度為八倍音速,同時裝甲後方測量儀,也測到了炮彈的動能。
“警告,大口徑電磁炮。擊穿概率65%。”那個平靜的女聲說道。
張尋寧試圖倒車,但是第二發炮彈隨即打過來,這次又擊中了差不多同一個地方,但是裝甲又抵擋住了攻擊。
李小廣無法透過濃霧發現目標,也沒有人知道對手是怎麼透過濃霧瞄準移動坦克,並連續命中兩次的,泰坦的毫米波雷達原本可以傳透煙霧發現目標,但是在強幹擾下作用,發現距離不夠。但是對方具備看穿濃霧能力。也許是某種不發射電磁波的被動雷達,可以尋找幹擾源中移動的物體。
張尋寧繼續後退,隨即遭到了第三次攻擊。判斷攻擊方位就在正前方偏右。李小廣立即發射了一枚光纖製導導彈,希望能從空尋找到下方目標。對他來說機會不多,不僅僅是這種導彈尋找目標的時間窗口轉瞬即逝,還因為導彈數量不多了。
導彈飛到空中轉頭向下,看到煙霧另一端的一座要塞,比剛才摧毀的那座要更大。他決定碰碰運氣,直接攻擊那根炮管,因為看上去這根炮管非常的粗。但是導彈掉頭向下後,發現炮管在向後收縮。最終沒能看清攻擊結果。
等了大約30秒鍾,張尋寧覺得沒事了,戰戰兢兢再次啟動,隻一動,立即就被再次被命中,這次威脅程度再次升高到90%。敵人不但沒有被解決,似乎還更換了更有效的貧鈾彈藥。燈塔出於某種考慮,很少在戰場上使用貧鈾彈,她似乎在為接管地球做準備,她不用核武器,不用毒氣。她的貧鈾材料通常隻用在裝甲上。
張尋寧麵臨兩個選擇,要麼直接衝過濃霧,與那門可以穿透濃霧的大炮決鬥,這意味要更靠近對手,敵人下一發攻擊的動能會更強;要麼退回去想其他辦法。但是李小廣覺得他有第三個辦法,他又發射了一枚光纖導彈,這次向戰場外飛行,因為目標距離太近,不足一公裏,來不及從高拋彈道改換平直飛行模式,但是作為前線老油子,李小廣有一些個人的辦法。
導彈光纖長達5公裏,這方便他使用一些特殊戰術。他將導彈轉向遠處,足夠遠的距離上再轉回來,同時降低高度。最終導彈幾乎貼著地麵向前平飛。這樣的角度,更有利於看清和攻擊那門炮的正麵,即使它想縮回去,也能實施打擊。
這種廉價導彈不可能有地形跟蹤能力,實際上連高度儀都沒有,低空平飛全憑李小廣個人的控製技巧。他一邊控製導彈高度,避免撞到地麵,一邊目視搜索目標。導彈穿透濃霧後,終於看到前方,幾乎已經撞到地麵,李小廣趕緊拉高十字線,然後找到不遠處那座要塞,它正在收縮那根炮管,似乎是裝彈必須的某個步驟。顯然這個碉堡足夠大,大到可以隱藏大部分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