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論語》(1 / 2)

正文 2.《論語》

《論語》,一部很重要的儒家經典,記錄了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與談論。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以下是《論語》部分篇章的摘選。

八佾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裏仁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罕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