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3 清太宗皇太極皇後哲哲(1 / 3)

正文 33 清太宗皇太極皇後哲哲

哲哲,清太宗皇太極皇後,世祖福臨皇太後。博爾濟吉特氏,父親為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1636年被冊封為皇後,諡號”孝端文皇後“。哲哲是後金改國號為清的第一個皇後。她恪守婦道,善良溫順,在清初繼承皇位的鬥爭中支持莊妃,為福臨的繼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哲哲後來和順治帝一起進關,被尊為皇太後而善終。

哲哲是皇太極的結發妻子。這門婚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定的。本來,科爾沁蒙古和努爾哈赤的關係並不好。後來,為了共同抗擊明朝,逐漸聯合起來,且關係越來越友善。努爾哈赤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科爾沁蒙古王公當福晉,科爾沁蒙古王公又把自己的女兒送給皇太極做後妃。滿蒙兩族就是通過這種政治聯姻使聯盟得以鞏固、加強。

明萬曆四十二年四月,哲哲出嫁那天,努爾哈赤命皇太極親自出迎。皇太極一直迎到輝發扈爾奇山城,大宴親朋,舉行了婚禮。哲哲美麗動人,端莊大方,性情溫柔,待人和善,婚後與皇太極生活得十分甜蜜。當時皇太極常年東征西戰,很少在家,哲哲雖感寂寞,卻能體諒,給皇太極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安慰。

後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努爾哈赤去世,經過激烈的爭奪,皇太極於當年九月繼承了汗位,哲哲被封為中宮大福晉。此後,哲哲的母親科爾沁大妃便常來盛京看望女兒。皇太極每次都要親自迎送這位嶽母,並賞賜給許多金銀珠寶、綾羅綢緞。

後金天聰十年四月十一日,盛京皇宮大政殿裏熱鬧非凡,因為在這裏舉行隆重的登基典禮,皇太極從這一天起改稱皇帝,國號改為清。皇太極登基之後,自然要加封後宮了。盛京的清寧宮、關雎宮、永福宮、麟趾宮和衍慶宮,均為後宮。皇太極有後妃15人,哲哲被封為清寧宮皇後;她的大侄女海蘭珠被封為宸妃,居於關雎宮;小侄女布木布泰是海蘭珠的妹妹,封為莊妃,居於永福宮;其他兩宮來自蒙古阿霸垓部,一個為麟趾宮貴妃,一個為衍慶宮淑妃。

哲哲皇後恪守婦道,從未有過妒忌之心,也不過分注意皇太極和其他嬪妃的關係,生活得平平安安。因為自己未能為皇太極生子,她又把兩個侄女進奉給皇太極為妃(莊妃和宸妃)。皇太極對她們十分寵幸,對皇後不免有些冷落。她卻並不計較,始終默默地侍候著皇太極,並且關心和照顧著諸宮妃嬪。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極因急病去世。哲哲皇後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場新的爭奪皇位的鬥爭。皇後這個特殊的身份使她在在關鍵時刻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她和莊妃一起說服皇長子豪格放棄爭奪,又爭取大貝勒代善支持,最終使莊妃之子福臨繼承了帝位,而她自己和莊妃都成了皇太後。

此後,哲哲皇太後和順治帝一起進駐北京,在宏偉高大的紫禁城中享了幾年清福。順治六年四月,51歲的哲哲去世。

附:清太宗皇太極莊妃布木布泰

布木布泰,清太宗妃子。父為科爾沁貝勒宰桑。1636年封為莊妃。諡號“孝莊文皇後”。在明末清初曆史上,她占有重要地位。她在政局動蕩的數十年中,曆經二代(明、清)三朝(天聰、順治、康熙)的變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風雲變幻的政治鬥爭之中,對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

冊立皇妃喜生貴子

明萬曆四十一年,布木布泰出生在蒙古科爾沁部落的一個貝勒家裏。童年時期,她的家庭條件優越,生活也無憂無慮。為了培養自己心愛的幼女,父親宰桑特意聘請一些文人學士來教她讀書,她也用心學習,自幼就顯示出超人的天分和聰明伶俐的性格。

這時候,後金正在關外地區迅速崛起。後金大汗努爾哈赤為了更好地籠絡蒙古貴族,親自為四子皇太極挑選了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為妻。皇太極和哲哲福晉婚後十多年仍然無子,哲哲為了本民族在宮廷中的地位和利益,也為了使自己的生活不感到寂寞,在征得科爾沁蒙古王公同意後,建議皇太極把自己的侄女布木布泰召進宮中共同侍奉皇太極。

此前,皇太極曾見過這位內侄女。天命十年二月,皇太極在都納練兵之餘,在大舅子宰桑家飲宴,見宰桑之女布木布泰豔麗無比,不禁為之動心,便有聘納之意。此時見哲哲提起,便欣然同意。舉行婚禮的那天,宰桑遣子吳克善送女。皇太極出迎,遇於沈陽城北崗,筵宴如禮。將要到遼陽京城,努爾哈赤率諸貝勒及後妃等出迎十裏,大宴以禮成婚。皇太極因她貌美而十分寵愛。又見她談吐不凡,智慧超群,更加器重。當時皇太極34歲,布木布泰隻有13歲。

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後,布木布泰被封為莊妃。崇德三年正月,莊妃喜得貴子,取名福臨,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皇太極也十分寵愛這個眉清目秀、十分聰明的福臨。

為帝解憂勸降敵將

崇德六年七月,明、後金兩軍會戰錦州,皇太極抱病出征,親自指揮,打垮了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的13萬軍隊。洪承疇戰敗被俘,錦州守將祖大壽被迫投降。錦州淪陷,標誌著寧錦防線全部崩漬,明朝20年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北京危機大大加深。

皇太極早知洪承疇之能,深知若入主中原必用此人,於是他遣謀士說客,千方百計勸洪承疇降清。可是被囚禁在三官廟的洪承疇拒絕投降,斷然絕食。皇太極曾派謀士範文程等人多次勸降,洪毫無降意。此後,皇太極想盡辦法,洪承疇幹脆口也不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