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 明仁宗朱高熾皇後張氏
張氏,仁宗朱高熾皇後。永城(今河南永城)人。父張麒,官至兵馬副指揮;母仝氏。1424年被立為皇後。諡號“誠孝皇後”。她曆經了明初六朝,由一個民間女子到世子妃、太子妃,最終成為皇後。她在後位共十八載,曆經仁宗、宣宗、英宗初年三朝,此時正是“仁宣之治”的太平盛世。先後輔佐宣宗、英宗兩帝,人稱“女中堯舜”。
母賢兒聖承嗣有望
張氏自幼聰穎賢惠,待人和藹,舉止端莊,性格開朗,而且做事不分大小都十分仔細認真。洪武二十年,在朝廷為諸王世子選妃中,她被冊封為燕王世子朱高熾妃。永樂二年,世子朱高熾晉為皇太子,她由世子妃晉為太子妃。
張氏行為端莊、謹守婦道,明成祖及徐皇後都十分喜愛她。一天,成祖與徐皇後來到便殿,張妃恭謹地呈上禦膳請父皇、母後享用。成祖看見兒媳一言一行大喜過望,連連點頭,稱讚說:“新婦有賢德,以後我皇室家事多得依賴她了。”
張氏對修身養性十分注重,把《女誡》等宣揚婦女賢德之類的書,當成座右銘。洪武三十二年,張妃生下了朱瞻基。據說,朱瞻基出生前夕,皇祖父成祖夜間夢見太祖朱元璋,太祖親授大圭一個,上麵鐫刻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字。成祖醒來,聽說張妃為他生了嫡長孫,聯想夜間所夢,認為是個吉祥的征兆,等他見到孫子時,更是欣喜異常,視如珍寶。
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成祖傾向立皇二子朱高煦,但又怕大臣反對。事先他秘密召見閣臣解縉,問他有何高見,解縉說:“皇長子朱高熾仁孝,一定會使天下歸心的。”成祖聽後不以為然。解縉靈機一動似自語道:“好一個聖賢的孫子啊!”成祖知道“聖孫”指的是受他寵愛的朱瞻基,慈愛之心不禁為之所動,馬上決定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永樂三年之後,成祖多次巡幸北京,五次親征漠北,幾次命皇太子朱高熾監國,裁決政務。監國期間,皇太子注意愛護臣下,關心黎民百姓的疾苦,樹立了一個仁厚君主形象。盡管期間經曆了很多艱難困苦,但是朝廷大事從沒有被耽擱。特別是當高煦、高燧與其同黨伺隙讒構、覬覦皇位時,有人問皇太子是否知道有讒人相間,朱高熾隻是說不知道,我隻知道盡兒子的責任罷了。可是,高煦圖謀不軌,勾結宦官、酷吏讒陷太子,加深了成祖對太子的猜疑。這天,他命諸子比試騎馬、射箭,朱高熾考慮到自己身體肥胖,便請求父皇不去參加比試。不料朱棣大怒,遂命有司削減太子膳食的供應,進而打算更易太子。
張妃對這一切看得都十分清楚。她不僅時時從精神上去安慰太子,而且想方設法從中斡旋,保住朱高熾皇太子之位。朱高熾的努力及誠敬,加上其妃張氏和長子朱瞻基的原因,朱高熾的地位才得以保全。
三“楊”開泰重用賢臣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成祖駕崩。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冊封張妃為皇後,主事中宮;立長子瞻基為皇太子,位居東宮。
朱高熾在長期監國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治國經驗,能夠較深切地體會朝政的得失。即位後他信用內閣,審時度勢,轉變國策,大有開創“太平盛世”之雄心偉誌。張氏作為皇後,也對政事有一定的了解,但有仁宗主掌朝政大事,張皇後多以處理好宮內之事為己任。
但是,僅登基10個月,仁宗朱高熾忽然得了一場大病,不久便溘然離世,終年48歲。皇儲朱瞻基依次嗣位,是為宣宗。尊母後張氏為皇太後。一年之間,成祖、仁宗先後去世,宣宗畢竟年輕,皇叔們時刻不忘爭奪帝位,親骨肉眼看又要兵刃相見,嚴峻的事實使太後張氏為皇兒擔心起來。她又深知:祖製家法最忌後妃幹預政事,如有敢犯者將廢退問罪,特立嚴格戒諭,用鐵牌鑄字,掛在每一官門之內。可是她想到太祖馬皇後輔佐太祖打下天下,治理天下,還贏得了一代賢後之美譽。自己還不如效仿馬皇後,參政但不亂政,以免祖宗之業毀在自己手中。於是她毅然挑起了重擔。所以宣宗初年,朝廷的大事主要由張氏裁決。
內閣是明王朝統治的中心,因此,內閣選定賢臣,至關重要。楊士奇剛直敢言,在成祖時就受命輔助太子高熾監國;楊榮多謀善斷,有軍事才能,曾多次隨從成祖出征漠北;楊溥是仁宗當太子時的老師,為人恭謹,有雅量。皇太後在重用他們的同時,晉授他們內閣大學士的職務。三人德高望重,才多資深,同時輔政,被人並稱“三楊”。在他們的同心輔佐下,宣宗先於即位之初親自出征,戡平皇叔高煦之叛;其後又果斷從交趾撤兵,結束了這場牽連數年、徒耗國力的戰爭,使民眾得以休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