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 明仁宗朱高熾皇後張氏(2 / 2)

宣宗在位時距明朝建立的時間還不是太遠,太祖、成祖勤政恤民之風對他還有影響,特別是皇太後,居安思危,經常教導宣宗勿忘祖宗創業之艱難,要體恤民情。每有地方發生水旱災害,都必須對當地進行賑災,減免民眾所繳稅。宣宗理解母後用心良苦,更加孝順仰重皇太後。無論是入奉起居,還是外出遊宴皆先奏請皇太後;四方貢奉的禮品,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物品,也必先給皇太後送上,天下都傳揚他慈孝的美名。

宣德十年,宣宗也因突發疾病而逝去。朝臣們在悲憾之中,一邊料理皇上的後事,一邊關注著新君臨位。一連五六天,朝臣也沒看見太子有登基的跡象,朝廷內外紛紛攘攘,謠言四起,有人甚至傳言張太後將廢年幼太子,另立遠在長沙的襄王為帝。皇太後不願看到骨肉相殘之事再發生,按照傳統宣宗有子即應是法定繼承者,她果斷召請大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子,堅定地說:“這就是當今的新天子!”眾朝臣慌忙叩頭高呼:“萬歲!”於是,朝野人心安定,謠言也隨之平息了。

新皇帝朱祁鎮即位,是為英宗。英宗嗣位一個月後,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鑒於皇帝年幼,宣宗遺詔國家重務必須稟報皇太後,朝臣們也因為張氏自仁宗、宣宗兩朝參政以來的政治威望及高尚品德,聯合奏請太皇太後“垂簾聽政”,而張氏以不能破壞祖宗法規為由加以拒絕,並下令將奏疏悉交內閣,由“三楊”議決,然後施行。

英宗繼位初期,張氏不敢對他的親族太放心。為了防止意外的事變,她從自身做起,在英宗即位後不久,就寫信告誡她的長兄彭城伯張昶、三兄左都督張升,懇請他們恪守法度,恭行節儉,約束子孫,不要做違背法度的事。信中還告誡兩位兄長,讓他們每月的初一、十五要上朝參拜兩次,且不得議論政事。

扶助幼主洞察秋毫

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時隻有9歲,教育應該是他的頭等大事。太皇太後張氏為使小皇帝不忘祖輩立業之艱辛,請出祖訓,讓英宗每天五更就披衣起身,由司禮監頂著祖訓來宮門前跪誦,英宗在床上跪聽,完畢再離床梳洗,然後乘輦臨朝。在宣宗時這個例規就已經被廢除,但英宗年小嗣位,張氏認為讓他自幼培養勤政之風很有必要,於是又恢複了。正統元年,“三楊”上疏,請求太皇太後早開“經筵”這一皇帝接受正式教育的形式,擇老成重厚、識大體之人供侍講之職。太皇太後也高興地同意了。

英宗登基初期,為保證政治秩序的安定,張氏作出了一係列決策:下令銷毀宮中所設置的各種玩物,禁止辦理與國計民生無關的一切不急之務,重申不許宦官參政、議政,不許外戚幹預朝政。這些決策,再次顯示出了她的魄力和能力。

之後,為了協調自己與皇帝、廷臣之間的關係,讓朝臣在治國治民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太皇太後張氏決定委政於內閣。當時內閣的權力掌握在“三楊”手中。張氏把國家重大事務交“三楊”議處,既發揮了內閣的作用,又可減少自己在決策上的失誤,從而繼承仁、宣之業,明王朝依舊保持著朝野清明、四海升平的局麵。

正統七年十月,太皇太後張氏由於長期為國操勞,心力交瘁,終於病倒在床上。病重時,張氏曾召內閣大臣到榻前,詢問朝中還有什麼難辦的事。楊士奇奏道:“有三件事。第一件,建文帝雖然敗亡,但他君臨天下四年,應命史官編修建文實錄,仍用建文年號。”張氏說:“建文年號已經革除,能否把它編入洪武朝中?”楊士奇回答說:“年曆行於一時,實錄乃是萬世信史。豈可將建文年號之事編入洪武年中,以假亂真!”張氏於是點頭表示答應。楊士奇接著又道:“第二件是方孝孺已經被誅,成祖餘怒未息,又命凡是收藏方孝孺片紙隻字者,一律論死。請太皇太後將這一禁令取消。”此時張氏已無力回答,隻是點頭,表示應允。楊士奇將要說第三件,話未出口,張氏就氣斷身亡了。

張氏與仁宗合葬於獻陵,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