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7 清穆宗載淳同治帝皇後阿魯特氏
阿魯特氏,清穆宗載淳(同治帝)皇後。其父崇綺,官至戶部尚書;母親瓜爾佳氏。1872年被立為皇後。諡號“孝哲毅皇後”。她的婚典,是自康熙皇帝之後200多年來首次在位皇帝大婚。但遺憾的是,這些並未換來阿魯特氏的幸福。
坎坷封後百年婚典
阿魯特氏的父親崇綺,蒙古正藍旗人,同治四年參加殿試,金榜題名,破格欽定為狀元。作為狀元的女兒,阿魯特氏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說具備了飽讀詩書、知書達禮、溫柔賢惠、冰清玉潔等優良品性。
同治帝成年後,清皇室安排選秀。到同治十一年初,隻剩下包括阿魯特氏在內的10名合格“秀女”。兩宮皇太後事先已決定,這一年的二月初二大吉大利,定於這一天選出皇後。朝野內外大部分人認為戶部侍郎崇綺的長女氣度非凡、德才俱佳,皇後非她莫屬。而兩宮太後也把人選圈定在了崇綺的女兒與鳳秀的女兒之間。誰知慈禧心中有她自己的打算。她屬羊,而阿魯特氏屬虎,如果屬虎的人入選正位中宮,慈禧太後就變成了“羊落虎口”,慈禧十分忌諱這一點。於是慈禧便極力推舉鳳秀的女兒,說鳳秀14歲的女兒富察氏美麗端莊,是皇後最合適的人選;而崇綺的長女阿魯特氏已19歲,比同治皇帝還大2歲,又不是滿族人,因此不宜立為皇後。慈安太後的意思剛好與慈禧太後相反,她認為阿魯特氏雖然相貌不如富察氏,但立皇後以德行為最要緊,阿魯特氏完全符合條件;雖說比皇帝大2歲,可懂事多,更能夠照顧好皇帝,幫助皇帝讀書。
二月初二,在禦花園欽安殿,阿魯特氏與被選的10名秀女等待最後的結果。兩宮太後征求皇帝意見,同治帝傾向阿魯特氏,兩宮太後於是立阿魯特氏為皇後。接著,按照清廷祖傳的方式,載淳親自把鑲著羊脂玉的如意遞給阿魯特氏,然後慈安太後把紅緞繡花荷包賜予富察氏。隨後,眾人來到養心殿,即擬旨詔告天下皇後已選立。慈禧太後又定富察氏為慧妃,賽尚阿女兒阿魯特氏及赫舍裏氏均為嬪位。
冊立完皇後,就該準備大婚了。此次同治皇帝的大婚非同一般,這是康熙之後200多年來第一個在位皇帝大婚,可謂“百年難遇”(康熙至同治之間的幾位皇帝,即位時早已成年,已有了嫡福晉)。在皇權社會裏,不僅是北京,也是全國的一件大喜事,儀式自然是越浩大越好了。
大婚吉日定在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照滿洲的婚俗,發嫁妝須在吉期的前一天。阿魯特氏的妝奩多達360台,需連發4天,因此從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起,皇後就開始向宮中送嫁妝。
吉期雖選定九月十五日,從十三日半夜儀典便已開始了。太和殿前,陳設全部鹵簿,丹陛大樂,先冊封,後奉迎;十四日寅初時分(淩晨三點多鍾),同治皇帝禦駕太和殿,親閱冊寶。冊封皇後的製敕,一篇精致堂皇的四六文,鑄成金寶,綴於玉版,由內閣撰寫、工部承製。皇後的印章亦用赤金所鑄,四寸四分高,一寸二分見方,交龍紐、滿漢文,由禮部承製。
冊封的使臣受命下殿後,跟在供奉“玉冊金寶”的龍亭後麵。人們抬著龍亭,直趨後邸。阿魯特氏大門口由崇綺率領全家親丁跪接,二門中由崇綺夫人率子婦女兒跪接。等在大廳上安放好了冊寶,皇後方始出堂,先正中向北跪下,聽宣讀冊文,然後靈桂把玉冊遞給左麵的女官,她跪著接過來再轉奉皇後。金寶也是這樣一套授受的手續。冊立大典,到此完成。冊封的二位使臣即回宮複命。
“親迎”是大婚禮儀的最後一個環節,皇帝大婚不親迎皇後,當奉迎專使承旨奉迎皇後時,她們跪進朱筆,由皇帝在如意正中,朱筆大書一個“龍”字,然後將這柄如意放在風輿中壓轎,以此來代替皇帝,是“如朕親臨”的意思。奉迎的儀節以滿洲風俗為主,奉迎專使即使都是女眷,也要全部騎馬。馬隊仍由龍亭作為前導,一起來到後邸,崇綺帶領全家仍有一番跪接儀式。等把風輿在大堂安置好,10位福晉命婦便到正屋謁見皇後,然後侍候皇後梳妝。按照宮廷禮儀,皇後必須梳成雙鳳髻。收拾停當,眾人再服侍皇後坐上鳳輿,鳳輿在子初一刻(晚上十一點多鍾)出後邸上路,皇後由大清門被抬入宮,到宮裏時是十五日淩晨。
一吃過午飯,文武百官,紛紛進宮,在太和殿前,按著品級排班;申初時分同治皇帝臨殿,先受百官朝賀,然後降旨遣發陳設在端門以內、午門以外的鳳輿,奉迎皇後。兩福晉、八命婦作為奉迎專使,兩福晉是載淳皇帝的嬸母,親王奕綜和恭親王奕的福晉,八命婦原則上應是既結發、又有子孫的一品夫人。